披荊斬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還需要。武承嗣以為身為武后父親武士彠的長孫,按理當為新朝的太子,將來繼承皇位,以武家而言,理當如此。但是他愚蠢而驕傲,輕舉妄動,處處惹人厭惡,招人鄙視。藉著來俊臣的幫助,他仍然能羅織一些曾經反對過他的高階官員,將一些正直不阿之士置諸死地。最後,他的目光轉向一代巨人狄仁傑的身上,他指使來俊臣去下毒手。
第三十七章 狄仁傑與魏元忠
狄仁傑不死於武后之亂,進而官升高位,掌握權柄,這就是天不滅唐了。狄仁傑為官以來,始終愛民如子,不懼權要,在武后殘殺雷厲風行之時,他終於能運用智謀,免於災禍。這就是因為他足智多謀,善於自處,何時當言,何時不當言,他拿得極有分寸。因為他本人精通法律,發言能善擇時機,能一針見血。不言則已,言則必中。
武后所作所為當然違法越理,狄仁傑當然是忠於唐室,深不以武后為然。對於武氏諸侄平步青雲作威作福,只好三緘其口,暫時觀望。如同武后圖謀大業時一樣,狄仁傑也深知他需要忍耐,需要計劃,需要時機。他知道,要重興唐室,要消滅新周亂黨,他需要一批膽大心細幹練有為之士,並且使他們官居要津實權在手。此外,仍須改變政治氣氛,要使綱常振作一新。狄仁傑這位精忠謀國的非凡人物,為大理丞審理案件已是明察秋毫,現在對武后也是瞭解透徹,洞燭機微。他的冷靜,他的耐性,他的智慧,他的眼光,都不弱於武后,他正是武后的剋星。他自己也知道,武后現在是遇見敵手了。他這番功業之艱鉅,自不待言,就如同扭轉乾坤一樣,要在殘忍詭詐的暴君如武則天之前重興唐室,談何容易。
狄仁傑並不孤單,他與張柬之等人相知很深,全系志同道合。數年以前,高宗駕崩不久,諸王公多遭幽禁之時,張柬之正為荊州刺史。柬之與友人荊州長史楊元琰相識。曾於黑夜之中泛舟於江心,二人密談一番,因為船在江中,不怕有人聽見。談到武后幽禁唐室王公,二人目眥欲裂。在朦朧的月光之下,二人揮涕盟誓說,有朝一日機會到來,要誅除亂逆,恢復大唐。這種功業真是拔山扛鼎,豈比等閒。後來政局日壞一日,恐怖殘殺如火如荼,如九秋霜氣,草木沾之,無不枯萎凋謝,直至唐室岌岌危殆,終而傾覆滅亡,武后以太宗兒媳之身,竟獲登皇位。張楊二人都噤若寒蟬,但在內心之中,當年誓言,從未忘記。
狄仁傑現在六十餘歲。二十年前,在高宗朝中為官,那時已經官為大理寺卿。狄仁傑在後代的心目中,他究竟是一位斷案如神的法官呢,還是恢復大唐天下的中興名臣呢?頗成問題。在民間,通常把他看作一個鐵面無私摘奸除惡的法官。他官為大理寺卿之時,常常微服私訪,多少多年難辦的舊案件,都遇見他獲得解決。人們都相信他判清了一萬七千箇舊案件,把很多清白無辜的人釋放還家。這也許言過其實,但是他的才幹與名望,是毫無疑問的。他也曾判錯過案子,使清白的人蒙過冤。但是他拯救的人太多了,尤其難得的是他能查獲罪犯,把他們判罪下獄。他處處有善政,受他恩惠的百姓極多,所以每離一地,當地的百姓就給他立碑存念。因此他的名字就成了稗官野史裡傳聞熟見的了。
他恨佛教,恨奢侈富有的和尚各處做佛事而不肯賙濟窮人。他頭腦慣於析別理性,對一切迷信全都厭惡。有一次,他官為冬官侍郎,持節江南巡撫,吳楚俗多淫祠,他下令關閉了一千七百所。
他曾官居甘肅寧州刺史,做過工部侍郎及尚書省左僕射,可謂宦海浮沉,小官也做過幾處縣令。不論官職大小,到處皆有政績。有一次,越王起兵作亂失敗之後,他奉旨到汝南就地查辦,那時他正為尚書省左僕射。當時有六七百人株連在監,靜等審判。他深知民情。大多數黎民百姓都是被迫在諸王軍中服役的。他不依宰相張光輔的意思將監禁的百姓處死,反而怒斥他不當殺戮降卒,以邀戰功。
狄仁傑怒斥張光輔道:“降卒屍體滿溝渠,惡氣四溢。我若手有上方劍,先斬汝首,雖死無憾。難道你想驅民造反嗎?”
張光輔以狄仁傑出言不遜,奏與武后,狄仁傑遂被貶謫,左遷復州刺史。
現在狄仁傑又被召回朝廷為官。一天,上朝之時,武后對狄仁傑說:“你在汝南有善政,但有人譖害於你。你願知道他的姓名不?”
狄仁傑回奏說:“臣不願知道。請陛下不必相告。臣若犯罪,甘願受罰。若不曾犯罪,陛下一定明白,如此,於願已足。害我者一定是一個朋友無疑。”
狄仁傑的機智詼諧,武后私心極為讚賞。
現在狄仁傑官居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