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頁)
理性的思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模�彩僑氈臼�嗄昀淳��淖畹偷氖導世�屎妥羈硭傻幕醣一肪場�
◆ 日本能重新找回自我嗎
人們還記得20世紀80年代後期日本經濟的奪目表現。那時候學術界和記者們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日本。每當專家提到21世紀將屬於亞洲,他們心裡根本沒有往中國和印度上想。當初的日本買下了紐約的洛克菲勒中心和好萊塢的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華盛頓的政客一片譁然,美國的消費者也受此影響,放棄了福特、雪佛萊,追逐豐田汽車。但時過境遷,儘管豐田、索尼、東芝等品牌仍然對全球消費者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日本在亞洲舞臺上已悄然被中國和印度取而代之。
日本經濟在資產價格泡沫破滅後進入了超長的衰退期,銀行倒閉,經濟自由落體,日本整整失去了10年的發展期,儘管目前有所回升,但仍回不到20世紀80年代的頂峰。日本的超常穩定結構、不靈活的機制,使日本在全球大變革的熱潮中失去機會,中國經濟和印度經濟的崛起更使日本黯然失色,信心大挫。
多年來,日本儘管地理上位於亞洲,但都更接近西方。重新找回自己的屬性,對日本來說意義深遠;如何起到東西方的橋樑作用對日本來說至關重要。
八國峰會在日本結束後,日本消失了嗎?這個問題一定會讓不少人瞠目,日本明明在那裡,繼續保持著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正當日本試圖作為八國集團中唯一的亞洲“領袖”,對世界環境、糧食、能源和各種經濟議題指手畫腳,突顯話語權的時候,英國《金融時報》的標題“日本正在消失”和副標題“隱形的峰會主持”,無疑給日本政府當頭一棒。
日本的變革在悄悄進行,但世界變化的速度更快,國際競爭在加劇。超穩定的社會機構和日本人本身的特性阻礙了變革。日本近年來似乎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重要性在減弱,日本早已風光不再。 。 想看書來
懸案之四 通貨膨脹會捲土重來嗎(3)
變化在美國是常態,在日本卻比登山還難。試圖改變日本公司現狀的企業家陷入困境,政府為振興經濟也想了不少方案,較激進的政策是大規模移民,但這對沉睡已久的日本經濟來說,效果甚微。
日本機構變革過程就如踩著剎車開車,車可以走,但發動機要費好大力氣。剎車是日本的協調特性,要想改變那裡的業務方式,需要大量的相互諮詢和資訊交換,探討可以採取的措施和實際效果,直到達成共識。這樣一個制度延續了很長時間,在日本人的心目中約定俗成,使其成為一種穩定劑,深深紮根在日本人的潛意識中,儘管痛苦也難以改變。
2008年上半年,日本同深陷次貸危機的歐美國家最大的差別在於沒有信用危機。在日本家庭的金融資產中,現金佔據了過高的比例。日本人的銀行存款和家裡的現金是日本GDP的15倍左右,佔了家庭財富總額的半數。這種對零風險資產的推崇,從某種程度上深受日本文化或人口因素的影響。日本在21世紀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們不願冒風險,寧願選擇名義上零回報的現金,也不願進行其他投資。
只有外部的強刺激才有可能改變日本人的投資方式,但新的問題是取出現金又投向何處呢?
儘管不易被人察覺,一些變化還是不聲不響地在一些企業推進。以前經連會體系(keiretsu system)中銀行對優質和劣質企業一視同仁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企業相互持股已由20世紀80年代的50%降到今天的20%,外資持股由20世紀90年代的猛增到27%。無債一身輕,日本公司開始用留存收益投資,將勞動密集型生產移師海外,核心技術保留在國內;併購活動開始盛行起來;資訊透明和法律體制改革也在進行中。
政客們牽制著日本的經濟,儘管1990年以後情況有所改觀,但是週期性放緩正在暴露日本的這一結構性缺陷。幾年前人們曾經希望日本能夠在美國經濟疲軟的時候給世界經濟帶來一些幫助。現在看來,這樣的希望未免過於渺茫。日本的生產率低得驚人:新近投資的回報率只有美國的一半。因為許多公司無法給員工漲工資,消費也仍然委靡不振。官僚主義導致的失誤讓日本經濟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 日本再次抄底美國
在沉默了十多年後,日本人再次作出驚人之舉。不過這次收購的不是好萊塢和洛克菲勒中心,而是美國資本主義的心臟——華爾街。趁美國的金融亂局去抄底,日本人真得很精明嗎?
2008年9月下旬雷曼兄弟公司倒閉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