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 (第3/4頁)
溫暖寒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史
史,原來是個官名,指的是記錄歷史的官。像司馬遷,自稱“太史公”。《史記》的意思就是史記錄下的,史官的記錄,也就是歷史了。在《史記》以前,歷史被稱作“春秋”。
中國古代,官員對君王、皇帝的監督叫“諫”,都是非剛性的,時有時無的,可聽可不聽的。司法監督對一把手更談不上,因為法是一把手定的。而且,皇帝的旨意也具有法律效力。中國不曾有司法的獨立,於是出現了很多清官。
而君王、皇帝最怕的,最擔心的,恐怕也只能是歷史和史官了。皇帝明白,他能支配天下的一切,卻很難支配日後的歷史。同時,史官獨立記錄歷史也是一種承襲下來的傳統,不得干涉。這個傳統直到唐朝才打破。
二、史辨(3)
不僅一把手皇帝,宰相、丞相、內閣和其他官員也害怕歷史,害怕留下罵名、臭名。歷史甚至可以管到每個人。比如家譜、家族史、地方誌,都是地方的、家族的、私人的歷史。
中國人常愛說的一些箴言、座右銘,和歷史息息相關:
讓歷史告訴未來;
歷史會證明一切的;
相信歷史;
留取丹心照汗青(歷史);
公道自在(歷史的)人心;
古今多少事(歷史),都付笑談中;
任由他人(歷史)評說。
中國人樂於談史、講歷史故事、演歷史戲劇、評歷史的書、感歷史的痕跡、保護歷史的遺存,這些行為當中絕對有著對“史”的迷戀和崇拜,進而信仰之。
雖然“史”不是人格式的“上帝”,卻有著“天”的背景與支撐。雖然我們每個人手中沒有一本小冊子名叫《聖經》,或《古蘭經》,或《金剛經》,卻能在背後的書架上找到《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二十六史》……
那個百家講壇,實在該叫“百家教壇”。那些講歷史的,其實是在使用著歷史的元語言進行佈道、傳教啊。
歷史權力的量化方式:權值
由全體公民選舉而產生的權力,其效力應是最大的。這個最大的權力,不妨稱之為“全民權力”。“全民權力”寄託了全民的希望,必要符合全民的意志。
至於是否有一個“全民意志”,還要仔細斟酌。即並非每個公民有了自己的意志,而後集合起來,就成了“全民意志”。而且在全體公民中,必有正常的反對者,那麼他的意志如何在“全民意志”中體現出來呢?
而“全民權力”被量化後,就有了“權值”。“權值”的意思就是這個權力因合法性而產生的效力。設“全民權力”的權值=1。1表示“全民權力”是可以被選舉而出的、被賦予的效力最大的權力,而且是唯一“權值=1”的權力。
於是,我們要找到一個與之差距最大的、最好其值=0的權力。在中國歷史上,經常會出現“弒君”、“篡位”、“篡權”、“僭越”、“反叛”這樣的字眼兒,這樣的權力被一般的人和史官認為是非法的,因而其權值=0。這樣的權力雖然沒有任何效力,但因其純粹的暴力而使臣民屈服。
開國之君獲得的權值一般比0要高一些,他們可以打出各種各樣的旗號來為自己的權力獲得一定的認同。像商湯伐夏桀、周武討商紂,都是打著暴君無道順應天時的旗號。於是他們得到的權值大概在。
隨著一個暴力掌握政權之後的作為和時代的演進,這個暴力政權的權值也會不斷變化。既能因標榜新政關注民生而增加,也會由殘暴統治而銳減。
譬如中國的漢朝。劉邦起初斬白蛇而起的時候,還是很有道義上的優勢的,到成為漢王時也差不多了。後來楚漢相爭,並沒什麼道義上的優勢,而且屢戰屢敗,最後靠贏得了韓信的信任和支援,才使得霸王最後自刎烏江。當劉邦締造起大漢帝國時,他的權值大概也就吧,比下降很多。張良知道他是個小人,也功成身退。韓信等功臣被殺,證明了劉邦及呂后的心虛,也就是對權值過小的擔心。
所以,那些幹出“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當的人,都是對自己的權力有很深懷疑的。
說什麼人心思安、天下需要統一,就會有人出來打天下,使蒼生安寧、天下太平。那不起義豈不是更好,不出頭豈不就沒有亂。既然沒有亂,又何談使之不亂。那些打出統一天下為蒼生計旗號的人,無不希望天下統一於自己、蒼生計於我。那些打出統一天下為蒼生計旗號的人,只是為了增加他們日後的權值罷了。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