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找工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可把任何宗教信仰稱作現實世界的心智模型。它們把因果關係,歸因於日常世界之外的無形力量,歸因於形而上的王國。改造自然界的理論由此而生。例如,神的憤怒造成乾旱,把嬰兒血灑入大地的犁溝,便可使之平息。之後,它又導向禮儀,即有關超自然秩序的重複表演。人類社會希望藉此來獲得對環境的主導。
禮儀反過來又幫助區分群體,標記邊界,使之有別於其他群體。它促進社會團結,最終會脫節於導致其產生的認知理論。譬如當代世俗歐洲人,仍繼續慶祝聖誕節。禮儀本身和支撐它的信念,會被賦予極大的內在價值。它不再代表心智模型,不再是遇上更好選擇時可隨意拋棄的普通理論,而變成目的本身。
紅臉野獸
促使人類合作和存活的心智模型和規範,產生時可能是理性的,恰似經濟學家所說明的。但宗教信仰在信徒眼中,即便證明有錯,也從來不是可棄之如敝屣的簡單理論。它被視作無條件的真理,如指控其謬誤,會受到社會和心理的沉重懲罰。現代自然科學帶來的認知進步,為我們提供了檢驗理論的實驗模式,允許我們更好地改造環境(如使用灌溉系統,而不是人的血祭,來提高農業生產力)。這裡有個疑問:人類為何忍受如此僵硬難改的理論構思?
基本正確的答案是:人類之遵循規則,主要植根於情感,並不依靠理性過程。人腦培養了情緒反應,猶如自動導航裝置,以促進社會行為。餵奶的母親看到嬰兒,便會分泌乳汁。不是因為她清楚想到她自己的小孩需要食物,而是因為在不知不覺中,她大腦產生荷爾蒙,誘發了乳腺分泌。對陌生人的好意表示感激,對無緣無故的傷害表示憤怒,這不是精心考慮的反應,也不一定是學來的情感(儘管透過實踐,這些感受會獲得加強或受到抑制)。同樣,當有人表示不敬,在朋友前蔑視我們,或評論我們母親或姐妹的德行,我們不會核算評論的精確度,也不會考慮為未來交往而保護聲譽,我們只是感到憤怒,只想痛揍這不尊重他人的傢伙。這些行為—對親戚的利他主義,捍衛自己的聲譽—可用理性的自利來解釋,但卻是在情緒狀態下作出的。一般情況下,情緒化的反應卻是理性的正確答覆。為什麼?這是進化的安排。行動經常是情感的產品,而不是計算的產品。所以我們經常弄錯,打了更強壯、更會報復的人。
這種情緒化反應,使人類中規中矩,遵循規範。規範的獨特內容由文化決定(不吃豬肉、尊敬祖先、宴會上不點香菸),遵循規範的能力卻是遺傳的。同樣,語言因文化而異,但都植根於人類普遍的語言能力。例如,在違反規範和他人都遵守的規則時被人看到,大家都會覺得困窘。很明顯,困窘不是學來的舉止,因為小孩通常比父母更易覺得困窘,即使是小小過失。人類能將自己置於他人位置,並透過他人眼睛觀察自己的行為。今天的小孩,如不能做到這一點,就會被診斷為具有自閉症的病理徵兆。
透過憤怒、可恥、有罪、驕傲的特殊情感,遵循規範的習慣得以嵌入人性。規範受到侵犯時,如陌生人費盡心思羞辱我們或團體分享的宗教禮儀受到嘲笑或忽視,我們會感到憤怒。無法跟上規範時,我們會感到恥辱。取得大家讚許的目標,從而獲得群體的稱讚,我們會感到驕傲。人類在遵循規範中,投入這麼多情感,以致失去理性,危害自身的利益。幫派成員因受到侮辱(實際上的或想象的),而向另外幫派的成員施以報復,但心裡很清楚,這將導致暴力的逐步升級。
第二章 自然狀態(8)
人類也將情感投入後設規範(metanorm),即如何恰當地闡述和執行規範。如果後設規範得不到妥善的遵循,人類會發起生物學家羅伯特·特里弗斯(RobertTrivers)所稱的“說教型進攻”。'31'某命案的結局與自己利益毫不相關,但人們仍想看到“法網恢恢,疏而不漏”。這解釋了犯罪影片和法庭戲劇為什麼特受歡迎,還解釋了人們對巨大丑聞和罪行為什麼著迷關注。
規範化行為植根於情感。它促進社會合作,明顯提供生存優勢,協助人類進化至今。經濟學家主張,盲目遵守規則在經濟上卻是理性的。如每一次都要計算得失,就會變得非常昂貴和適得其反。如必須跟夥伴不時談判新規則,我們會陷入癱瘓,無法從事例行的集體行動。我們把某些規則當作目標本身,而不再是達到目標的手段,這一事實大大增加了社會生活的穩定。宗教進一步加強這種穩定,並擴充潛在合作者的圈子。
這在政治上造成難題。很多案例中成效明顯的規則,遇上短期的特殊情況,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