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點123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會反對節儉?神宗也一直比較儉樸,並未奢華。這不過是邵伯溫輩有意誣衊,後世不明真相者隨聲附和而已。
熙寧變法在富國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大量荒田的開墾,水利設施的興修,有效地增加了農業產出,政府財政收入隨之大司馬光像量增加,“中外府庫,無不充衍”,“州州縣縣,各有蓄積”,財力的充足使得各項事業的開展有了可靠的經濟基礎,也使中下層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強兵之方(1)
王安石在理財富國的同時並沒有忘記強兵。保甲法、將兵法、保馬法、設定軍器監等法令和措施都是圍繞強兵這一根本目的而設定的。
宋朝軍隊戰鬥力差是非常出名的,十戰九敗是常事,以至於敵方一聽說跟宋軍交鋒,就歡喜雀躍。而其禍根,可以說早在太祖時期就種下了。說來可笑,宋軍戰鬥力差是朝廷有意造成的。由於晚唐五代時期藩鎮割據,兵驕將橫,導致兵變連連、天下大亂。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宋太祖有意減弱軍隊的戰鬥力,使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相互牽制,不能為亂。宋軍還是無賴流氓的大本營,為了避免###,防止兵將造反,朝廷有意將社會上游手好閒、好勇鬥狠之輩納入軍中。可以說宋軍本來就不是對外的,而是為了避免內部###而設定的。宋太祖的注意力完全放在瞭如何防止軍隊造反上,根本沒想過如何抵禦外敵,或者說他考慮的是趙家的傳國萬世,考慮的是一家一姓的利益,根本沒將國家利益放在心上,因而這樣的軍隊只會虛耗民財。
治軍與理財是相應的,不整治軍隊,就無法節約佔財政開支大半的軍費,富國自然也談不上,因為這種軍隊實在是消耗財力的無底洞。但是,整頓軍隊是一個敏感的問題,處理不好就會釀成大亂。早在知鄞縣時,王安石就對此表示關注。當時由於軍隊數量太大,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宰相文彥博、樞密使提出省兵,建議裁減禁軍,王安石為此有《省兵》一詩:
有客語省兵,兵省非所先。方今將不擇,獨以兵乘邊。
前攻已破散,後距方完堅。以眾亢彼寡,雖危猶幸全。
將既非其才,議又不得專。兵少敗孰繼,胡來飲秦川。
萬一雖不爾,省兵當何緣?驕惰習已久,去歸豈能田!
不田亦不桑,衣食猶兵然。省兵豈無時,施置有後前。
王功所由起,古有七月篇。百官勤儉慈,勞者已息肩。
遊民慕草野,歲熟不在天。擇將付以職,省兵果有年。
兵與農是相互依持的,以兵衛農,以農養兵。而農是根本,設兵的目的就是御外治內,保證農民和農業生產不受侵犯。過去一向是兵農合一,戰則為兵,耕則為農。自有募兵(職業軍人)以來,應徵當兵的大多是遊手好閒之輩或無以為生的貧民,總之都是無業可賴之人,而官府也有意將之召入軍中,以防止生變。但是,這些人從軍,既不能御外又不能安內,只是虛耗財物,如此一來則農民負擔更加沉重。一有災荒,貧民衣食無著,政府無力救濟,只好又將之納入軍中。如此則兵愈多而農愈少,農民負擔日重,養兵、養官、養僧道,甚至有一夫耕而十人食之局。宋朝的禁軍就是如此惡性膨脹起來的。這樣的禁軍戰鬥力極差,戰鬥力越差就越需要數量,數量越多則戰鬥力越差,於是,出現了難以根治的惡性迴圈。
王安石認為在不能提高軍隊戰鬥力的情況下是不能先言省兵的,因為質量不行,就只能依靠數量,不然難以禦敵。而且這幫老爺兵驕惰成習,硬裁下來,一時間也不可能改變舊習,還是不耕不桑,讓地方白養著,如果不養著,他們又會為賊為盜,為害更大,因此,這些人裁與不裁差別不大。那麼怎樣解決問題呢?王安石提出兩個並行的方案:一是擇將治軍,提高軍隊的戰鬥力,以質量代替數量;二是減輕農民負擔,使人樂於為農,不願當兵,這樣一來遊民數量就會大大減少,兵額自然也省下來了。
王安石認為,要想提高軍隊的素質,就必須改變“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現狀,使兵與將相互熟悉,兵有約束,將有職責,上下擰成一股繩,齊心協力,有了凝聚力,就會有戰鬥力。將兵法的實施,就是為了這一目的。
將兵法打破了原來的禁軍編制,讓富有戰鬥經驗、愛兵親民的將官統領一部,其轄區比較固定。將以下設副將,將與副將皆給虎符,以增加其權力與威信;又設訓練官一職,次於將佐,專門負責軍事訓練。根據將兵多寡,又在將下設部將、隊將、押隊、使臣四級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