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2/4頁)
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憶,廬隱生活拮据,“為節省費用沒有進醫院,僅以十數元代價僱一助產士來家伺候,以手術欠佳,流血不止,送入醫院,終於不救”。廬隱的死,是中國文人的悲哀,聞者無不扼腕嘆息!
廬隱的死亡完全是由於庸醫所誤,但她對此並無怨恨之心、責備之言。當她生命垂危之際,李唯建悲憤交加,曾寫一狀子,要去控告醫生,但廬隱勸阻了他:“算了,不要去告了,人已死了,告他又有什麼用呢?”這一點,足見她胸懷之廣闊,待人之寬厚。
廬隱一生清貧,度日艱難,沒有任何財產,只有幾部比生命還寶貴的作品。為了慰藉廬隱的在天之靈,李唯建將她的全部作品放進棺內,讓她畢生心血的結晶永世伴著她。
廬隱去世後,留下大女兒郭薇萱(郭夢良之女)和李瀛仙(李唯建之女),而貧窮、年輕的李唯建卻無法撫養兩個孩子。這時,舒新城約集廬隱生前好友和她的哥哥黃勤(當時任天津上海銀行經理)到上海,在南京路冠生園餐廳共商薇萱的撫養問題,大家一致贊同由其舅父黃勤撫養,廬隱的著作版權歸屬薇萱所有。不久,李唯建帶著瀛仙回到四川,從此便與郭薇萱失掉聯絡,音信杳無。
五
創作,要有源泉;源泉就是生活。
創作,也要才華和勤奮;但一個人走上創作道路,卻不一定是生活的必然。
廬隱是在中學要畢業那一年才開始讀小說的。那時,她覺得小說滿含著活潑、逼真的真實,可以解憂,可以消愁,人們可以從中得到刺激,看到希望和前途。所以她那時放棄了一切書,專門看小說,一年內大概讀了二百本小說。
大學一年級時,“五四”運動的浪潮正在激動著青年們的神經,《新青年》雜誌宣傳的新思想,李大釗、陳獨秀、胡適的新論文,魯迅的創作,周作人的翻譯,都是當時青年們成長的糧食和陽光。那時期,提倡白話文的胡適是她的老師,教她《中國哲學史》大綱,使她對宇宙和宇宙間種種現象有了認識。廬隱接受了新思潮,但她有很多苦悶,她說:“我常常覺得心裡梗著一些什麼東西,必得設法把它吐出來才痛快。後來讀文學概論,文學史,裡面講到文藝的衝動,我覺得我正有這種衝動,於是我動念要寫一本小說,但是寫什麼呢?對於題材,我簡直想不出,最後決定還是寫我自己的生活吧。”她躲在圖書館的一角,秘密地進行這種嘗試,悄悄地寫了幾天,那本沒有收束的《隱娘小傳》殘稿,是描寫她幼年故事的自傳體長篇,是用傷感的文言寫成的,後來她覺得“隱娘”一名不雅,便取“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之意,不願人們識其內心世界,遂換成“廬隱”,作為她以後發表作品的筆名。受了《斷鴻零雁》影響的《隱娘小傳》,始終沒有續好,最後她竟把自己創作生涯裡留下的一點欣慰的記憶也投火焚燒了。
後來她讀了幾本短篇小說,覺得長篇小說結構穿插難,還是先寫短篇為好。當時她寫了一個短篇,戰戰兢兢地去請教在她看來有著無上權威的文學教授,但這位只知道《經學通論》一類,沒有寫過小說的陳教授給了她當頭一棒:“你也想寫小說嗎?這不是容易的事呢!你這篇東西就不像小說,我看還是不寫吧!”她一氣之下,羞愧地把稿子給撕了。廬隱難過了好幾天,但並沒有灰心,壯著膽子又寫了一篇《…個著作家》。這是一篇歌頌純真愛情、揭露金錢社會的力作,女主人公因受氣生病而死,那著作家則用破瓶子刺破心頭,流著鮮血,呼喊著情人的名字,發表了對社會的抗議。那時,文學研究會剛成立,茅盾也是才接編改組後的《小說月報》。廬隱透過鄭振鐸認識了茅盾,這篇小說給了他。但廬隱一直心神不安地關心著這篇小說的命運,沒想到,一個多月後,她的作品竟在《小說月報》上登了出來。這是作者的第一篇作品!這猶如金榜題名,“從此我對於創作的興趣濃厚了,對於創作的自信力也增加了。”至此,她的才華有了真正的土壤,陸續發表了一批作品,在“五四”時期的文壇產生了影響。
文學研究會主張“為人生的藝術”,提倡寫實主義,探討人生的意義,都認為將文藝當作高興時遊戲或失意時消遣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反對封建禮教,是他們頗為一致的內容。廬隱在她的創作生活中,也是一貫遵循這樣的主張的。她也認為,作品應該含有時代的色彩。人們常說廬隱作品的題材面窄,但在“五四”運動的高潮時期,她的創作卻反映了頗為廣闊的社會內容。如描寫不甘醉生夢死的青年人苦悶的《海濱故人》,集中描寫農家女悲劇的《一封信》,表現赤手空拳的愛國學生被毒打的《兩個小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