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一概括是深刻的,並有許多個案足以證明。如犯有搶劫、盜竊、傷害、殺人等罪刑的罪犯鄧車生,家庭富有,從小就吃香的,穿新的,用好的,玩高階的。他5歲吸菸,6歲喝酒,7歲打牌,8歲賭博,10歲坐館子,12歲進舞廳,14歲親(吻)姑娘,15歲會嫖宿,由此養成三大惡習——嫖、賭、逍遙。他對朋友說:“嫖、賭、逍遙我從小養成,對我來說像煙蟲酒鬼對吸菸喝酒一樣成性成癖,像人吃飯、穿衣一樣需要。”
一切都是從童年開始的。不同的童年造成了傑出青年與死刑犯青年之分,更造成了健康青年與病態青年之分;而這“不同”的基本點之一就是行為習慣的不同。
二 從規範行為習慣做起(1)
《現代漢語詞典》對習慣的解釋是:“習慣就是在長時期裡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便有重視孩子健康人格培養的傳統。被譽為“智慧的化身”的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這段古語用白話翻譯過來,意思如下:
君子的品行是:以寧靜來修養身心,以儉樸來陶冶品德。如果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安定寧靜就不能達到遠大的目標。想要學習必須心靜,想要有才能必須學習。不學習就不能擴充自己的才能,沒有志向就不能成就自己的學業。放縱懈怠就不能勉勵自己專心致志,輕薄驕躁就不能陶冶自己的品性。年齡與時光一同流逝,意志與歲月一同遠去,理想不能實現,不能有益於社會。像枯草一樣凋落,空白悲傷地固守著簡陋的房屋。想要改變(回覆到過去)又怎麼來得及。
我的一位朋友給孩子起名為“寧遠”,便是取諸葛亮的意思,即“寧靜致遠”。大家想一下,自然會悟出道理,如果沒有良好習慣為基礎,任何理想的大廈都難以建立起來。
中華民族一向重視兒童教育,尤其重視良好品德的培養。《周易·彖傳》中說:“蒙以養正,聖功也”,意思是說,在童蒙的時候,加以正確的誘導、教育和啟迪,這是聖人的功業。
可是,兒童的“蒙養”該怎麼養?“養正”又怎樣才算正呢?2004年2月26日,###中央和國務院頒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從規範行為習慣做起,培養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對小學生重點是規範其基本言行,培養良好習慣。”
我相信,大多數父母都會重視孩子的行為習慣養成,因為養成好習慣終生受益,養成壞習慣終生受害,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問題的複雜性在於,應當培養什麼樣的習慣?應該怎樣去培養?
事實上,許多父母面對孩子的時候,常常感到千頭萬緒不知從哪裡入手,一著急便容易滔滔不絕講起大道理來。我估計,今日父母對孩子講的話中,至少一半以上是廢話。孩子聽不懂,或聽懂一些也不知該怎麼做,甚至因父母嘮嘮叨叨而倍加反感,父母的話豈不是成了廢話嗎?
兒童教育若想有效,必定是具體的、形象的、明確的。做過四十多年小學教育的特級教師孫蒲遠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男孩子對任課教師沒禮貌,經過孫老師的耐心啟發,他決定去向那位教師認錯。孫老師問他:“你怎麼認錯?”男孩說:“我向老師鞠躬,說對不起!”孫老師不放心;請他演習一遍。於是,男孩一邊認錯一邊輕輕點了一下頭。
孫老師搖搖頭說:“你這叫點頭,不是鞠躬,表達不出誠意。”說罷,孫老師站直了,深深地躬下身子,為男孩示範了一遍鞠躬,並讓他反覆練習。
這個男孩子頭一回懂得了什麼叫鞠躬。他誠心誠意的道歉也讓那位任課教師很受感動。
從一個男孩學會鞠躬的故事,我們感到“蒙養”與“養正”的重要性。中央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應遵循的原則之一,是“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
二 從規範行為習慣做起(2)
在中國的國學啟蒙讀物中,既有深刻而博大的思想,也有細緻入微的規範。在這裡,我願向父母朋友推薦清代李毓秀撰寫的《弟子規》,這本當時非常通行的蒙學課本,曾被譽為“開蒙養正最上乘”。當然,歷史上“最上乘”的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