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直朝著選定的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後,他們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的頂尖成功人士,其中不乏白手創業者、行業領袖、社會精英。
那些10%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目標的人,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他們在25年後的共同特點是,短期目標不斷被達到,生活狀態穩步上升,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工程師、高階主管,等等。
那些60%目標模糊的人,25年後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他們能夠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成績。
那些27%沒有目標的人,25年來依然沒有目標,他們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他們的生活大都過得不如意,常常失業,需要社會救濟,並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會、抱怨世界。
顯然,有遠大的理想與明確的目標,正是智慧性習慣的重要內容,也是每個中學生的必修課。我們的研究認為,與動作性習慣相比,智慧性習慣是一種較高水平的習慣,其內容有做事有計劃、善於反思、在思考中學習、追求創新、不墨守成規、與他人合作、遵守規則等等。智慧性習慣的形成比動作性習慣更復雜,更具有綜合性,甚至需要信念與理想作支援。因此,智慧性習慣的培養過程要比動作性習慣艱難得多,需要的時間也更長一些。在中學階段這個關鍵期裡,重點培養智慧性習慣可謂正當其時,也是一個決定性的選擇。
切斯特菲爾德說得好:“目標的堅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沒有它,天才也會在矛盾無定的迷途中徒勞無功。”這是對我們每個人的忠告。
一 習慣決定命運
1988年1月18日至21日,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以“21世紀的希望和威脅”為主題,就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進行研討。
會議期間,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主要的東西呢?”
這位白髮蒼蒼的獲獎者回答:“是在幼兒園。”
提問者愣住了,又問:
“您在幼兒園學到些什麼呢?”
科學家耐心地回答:
“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這段對話是耐人尋味的。從幼兒園學到的基礎的東西,直到老年時還記憶猶新,可見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這說明從小養成的良好習慣會伴隨人的一生,時時處處都在起作用。誠如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所說:“三歲決定一生。”
在《培根論人生》一書中,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曾專門論述過習慣與命運的關係。他說:
人們的行動,多半取決於習慣。一切天性和諾言都不如習慣有力,在這一點上,也許只有宗教的狂熱可與之相比。除此以外,幾乎所有的人力都難戰勝它。即使是人們賭咒、發誓、打包票,都沒有多大作用。
個人的生活受習慣支配,而社會的習慣則是一種可怕的力量。古印度教徒為了遵守宗教慣例,可以引火###,他們美麗的妻子也心甘情願地跟著跳入火坑;古斯巴達青年,每年要在神壇上受鞭笞,以鍛鍊堅忍的耐力。而伊麗莎白初期,一個愛爾蘭死刑犯受絞刑前要求用荊條,不是繩索——那是他們民族的習慣。
習慣是一種多麼頑強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從小就應該養成一種好習慣,透過教育,透過陶冶,直至我們終生不忘。幼年學習語言,輕鬆又自如,中年以後就很困難,這是一種習慣。體育運動也是如此。
我們可以用事實來證實習慣是怎樣決定命運的。
1995年,我們作過148名傑出青年的童年與教育的關係研究,發現他們之所以成為傑出青年,良好習慣與健康人格是最重要的原因。
科學家通常認為,成功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品質,隨著時間的流逝,那種天才的光輝在某些人身上會愈發亮麗,而在另一些人身上則會逐漸黯淡。為什麼呢?現在我們認為,在最終能成功的人身上具有的特殊品質中,良好習慣與健康人格起著決定性的主導作用,而智商並非主要因素。那麼,當代傑出青年所具有的良好習慣與健康人格是怎樣的呢?
在148名傑出青年身上,集中體現出這樣六種人格特點:A。自主自立精神;B。堅強的意志力;C。非凡的合作精神;D。鮮明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