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教育”、“‘聽話’兒童可能是問題兒童”、“教子應有平常心”、“為確保小學生十小時睡眠而奮鬥”、“讓孩子對自己的過失負責”、“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人的幸福離不開自由的選擇”、“世上沒有壞孩子”、“考試分數應當成為學生的###”、“沒有秘密的孩子長不大”、“讓每個學生都體驗成功”、“兒童教育從體育開始”、“孩子沒有朋友比考試不及格更嚴重”、“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沒有尊重的愛是一種傷害”、“父母要做童年的捍衛者”、“要像保護孩子眼睛一樣保護孩子的創造精神”、“讓孩子成為他自己”、“開啟孩子身上的枷鎖”、“教育是一種喚醒”、“讓每個孩子都有夢想”等等。以上羅列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這些說法,並不是煽情的口號,孫雲曉用事實論證了這些新的觀點比傳統觀念更有益於兒童的幸福生活和健康發展,並針對每一觀點,為教師和兒童父母提供瞭如何具體實行的建議。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孫雲曉:童年的捍衛者(4)
從現在來看,這些觀點已為大多數人所接受,但有些觀點在剛提出時卻遇到了甚為激烈的質疑和反對,例如:《夏令營中的較量》、“分數應該成為學生的###”、採集並發表在兒童中自創的“童謠”等等。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要把孫雲曉的做法稱之為挑戰的原因。1997年我曾在孫雲曉主編的《少年兒童研究》上發表了題為“兒童的權利”的文章,儘管當時中國政府已經簽署了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達七年之久,但還是遭到了“兒童如果有這麼多權利,我們還怎麼教育兒童”的質疑,並導致某個地區集體退訂《少年兒童研究》。當我向孫雲曉表示歉意時,他說:“這是正常的。這也正是我們工作的價值和意義。”
在我的心目中,孫雲曉的形象就是兒童的發現者形象,也是一個挑戰者的形象,一個為了兒童利益而隨時準備出發的挑戰者。誰都不能保證孫雲曉的每一個觀點都是正確的,但至少,他的發現和挑戰使人們重新思考以往許多看似自然合理但可能束縛兒童發展的觀念,由他的這些挑戰引發的廣泛的社會討論,產生了許多新的有關兒童教育的觀點。《較量》所引發的全國範圍內的素質教育大討論就是一個明證。他的發現和理解兒童的能力,使他始終保持了對兒童問題的高度敏感性,而他與兒童共悲歡的性格則使他似乎命定要成為這樣一個挑戰者。我們的社會實在需要更多像孫雲曉這樣的發現者和挑戰者。
孫雲曉是一個研究兒童問題的專家,但他並不是一個受過系統的社會科學研究訓練的學者。孫雲曉在任何場合都不諱言這一點。因此,在所有課題中,他誠懇地邀請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方面的專家進行指導和參與他的研究,為他的研究把關。我從20世紀90年代初就參與和評論過孫雲曉主持的研究。我曾與很多專家一起激烈地批評過他的“向孩子學習”課題的設想、“培養兒童好習慣”課題的假設等等,也曾多次在私下激烈地批評過他的一些觀點。多年來讓我感動的是,孫雲曉永遠真誠地面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既不在他不懂的方面自命為專家,也不盲從專家,他會從他所觀察到的有關兒童的社會事實中鑑別專家的看法,儘量使自己靠近科學的思維方式。他以一顆赤子之心尊重科學和有經驗有思想的研究者,並始終對科學研究懷有“敬畏之情”。在這種時候,他往往不像一個研究機構的領導,而更像一個小學生。
《孫雲曉教育作品集》從發現兒童的視角出發,記錄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挑戰傳統教育的過程。對所有關心兒童教育的人來說,都值得一讀。
卜衛
2006年7月31日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大眾傳媒與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的話
八卷本的《孫雲曉教育作品集》終於和讀者見面了;坦率地說,我的心裡並不坦然。
在中國有一個特殊的現象,年輕一些的人被稱之為作家或書法家或舞蹈家都是平常的事,但如果稱為教育家就不尋常了,甚至於令人難以接受,或許這是中國格外看重教育的原因所致。與此相關,出版教育文集的人大都是資深且年邁的教育家,並且多數是已經仙逝的人。
就我個人而言,剛過了知天命的年齡,正處於研究和寫作的黃金時期,是不斷產生新思想的創造階段,而不是封筆或封刀之前的總結階段。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在出版這套教育作品集的同時,我還在陸續推出富有新意的作品。
基於上述背景,《孫雲曉教育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