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3/4頁)
溜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家長們把對孩子經濟上、物質上的慷慨轉換一下,慷慨表揚、慷慨讚美,滿足孩子在心理上的需求,從而激發孩子上進的內在動力,久而久之就絕不僅僅是有益於孩子眼前的一時一事,而是使孩子在人生旅途中多一些自信,少一些自卑;多一些自強,少一些自棄,進而實現真正的自立。我相信,在孩子人格形成過程中,在孩子人生觀、價值觀確立的過程中,鼓勵、表揚的積極作用要遠遠大於壓制與批評。
批評……一味批評意味著批評失效
關於賞識教育,家長們可看的東西很多,我不再贅述。但是我想換一個角度剖析一下賞識、表揚、誇獎的反面——批評,這一家長、老師最常用的教育手段。
首先我必須宣告,我絕不是反對或者拒絕使用批評這種教育手段。及時的批評可以糾正錯誤;恰當的批評可以使人認識錯誤,改過自新;嚴厲的批評可以使人猛醒而懸崖勒馬……總之在社會生活中,批評是修正和協調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係,幫助他人改正缺點錯誤的重要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對於未成年的孩子來說,他們由於不成熟、自我約束力差、自我糾錯能力差,所以在成長過程中不但錯誤百出,而且經常是在犯同樣的錯誤。作為成年人的老師、家長最感到撓頭的是:“孩子怎麼沒記性?”“為什麼屢教不改?”於是頻繁地使用批評手段,意圖把孩子“罵”醒。但是不管你是苦口婆心地罵,言詞激烈地罵,還是語重心長地罵,這種帶有批評成分的教育效果都不十分理想。尤其是針對處於青春期階段的孩子,他們的逆反心理作祟,或固執己見不認錯,或明知故犯不服輸。如果大人們再不及時修正自己的教育策略,形成與孩子的對立局面,那麼這時候的批評不但無效反而要適得其反了。如果再碰上一個破罐破摔的孩子,被批評煩了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我今年接手的初一新生中有一個小男孩,開學第一天就引起了老師的注意:習慣不好,比較散漫,總愛做出一付什麼都不在乎的樣子。班主任老師批評他,他表現出了極大的牴觸情緒。我斷定這是一個從小挨批評比較多,被說“皮”了的孩子,批評對他已經不起作用了。我第一次上他們班的課,他在下面偷偷摸摸看卡通漫畫,我提醒他時,他用眼睛不屑地瞄著我,一條腿不停地顛著,做出一付不以為然的神態,但我已經看出了他心中的恐懼與不安。下課後,我把他叫到辦公室,沒有他預料中的批評,而是溫和地告訴他:“來到新的學校,怪關老師沒有把有關規定詳細地向同學們介紹,咱們《初一年級一日常規》中‘不帶與學習無關的東西到校’就包括卡通漫畫書。今天先把書拿回去,我相信你以後一定不會再帶到學校來了,我已經看出你是一個挺聰明的孩子……”這次談話後老師們都反映他有了“想好”的意識,尤其上我的課,還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當然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不穩定是他們的特點,出現反覆是很正常的現象,可是對這種型別的孩子確實不可以再一味地批評,因為他們對批評已經產生了“抗體”,很難再有好的“療效”了。有一學期剛開學的第一週,初一的孩子們就向我訴說他們的煩惱——家長的嘮叨。其實仔細分析一下,孩子們嫌家長嘮叨,表面看起來是嫌家長“說得多”,實質上是因為家長們說的內容多批評,少表揚;多指責,少鼓勵;張口一表揚就是別人家的孩子,這樣的話誰愛聽?誰愛老聽?聽多了,沒用了,不就成廢話了嗎?對孩子的批評要掌握適時、適當和節制的原則。
三、沒那麼多孩子“早戀”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家長都有一怕——怕孩子“早戀”。正是由於怕,所以十分敏感,時刻提防著孩子和異性同學的交往:偷翻孩子書包;偷看孩子日記;偷聽孩子電話;發現一點可疑跡象就憂心忡忡甚至大驚失色,找同學求證,找老師核實,然後就是實施一系列教育、管理和限制的措施。總之,家長為這件事真是勞心傷神,傷透了腦筋。
可是據我所知,沒有幾個孩子能夠向家長或老師承認“錯誤”並“痛改前非”的,有些只不過是由“地上”轉入了“地下”,因為他(她)不認為自己有錯。我跟孩子們探討過這個問題,他們的意見和看法大致有以下這些:“我們怎麼了,老師和家長總是神經兮兮地盯著我們。”“我們不過是合得來,接觸多點兒。”“我們的友誼就是純真的友誼,別把我們想得那麼壞。”“不是我們複雜,是大人們太複雜了,好像非讓我們承認早戀他們才甘心。”“我們不是壞孩子,該怎麼做我們都明白,家長喋喋不休的說教讓我們煩透了。”“真正做出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