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2/4頁)
溜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道了13位中學生髮生性關係的原因與過程,並逐一作了分析。著名作家畢淑敏老師看後稱有“滴血之感”。我作為母親,作為老師讀罷此書真的有一種“心在滴血”的感受,那種心痛不僅僅是為了孩子,還為我們滯後的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青春期教育、性健康教育。這本書在序言和封底有這樣一段醒目的提示:本書至少講述了以下5個事實:
①發生性關係的學生中,半數以上是師生公認的好學生;
②發生性關係的學生,來自重點中學甚至是名聲顯赫的學校;
③他們初次發生性行為時100%不用安全套;
④他們有過性行為的事實,父母與教師100%不知道;
⑤他們對學校與家庭的性教育100%不滿意。
既然用了“至少”二字,我就根據我讀後的感受再增補幾個事實:
⑥他們多是一見鍾情;
⑦發生性行為時多是一方主動,一方被動;
⑧一時衝動過後都沒有真正幸福甜蜜的體驗;
⑨一次性體驗後,基本都決了道德的堤防,更加放縱自己;
⑩發生性關係的雙方最後都以分手告終……
如果透過這些事實再談孩子們的“早戀”問題,我覺得就有點不夠切題了,因為它已遠遠超出了“早戀”的範疇,而是直接切入了“性”這個敏感話題。今天孩子們的性意識、性好奇、性無知、性嘗試、性體驗等等一系列心理以及行為上的變化簡直是一瞬間的。尤其是在初二到初三這個階段,好像一下子什麼都懂了,就有初三年級的學生曾經以嘲諷的口吻對我說:“你們大人太小看我們了。”所以依我看,社會、學校、家庭,專家、老師、家長,不要在所謂早戀問題上過多地做文章、想對策,而是要再跨一大步——直面孩子的性心理現狀,搶在孩子“犯事”前做好防患工作。
就在我校的心理輔導室剛剛開辦的第一週,一個男孩子試探性地找到我,吞吞吐吐地向我講述了他與同班一個女孩的故事:由於一次集體活動,使他比較多地接觸了這個學習很優秀的女生,在交往中互有好感。不久這個女孩子坦露心聲,明確表示“喜歡”他。我問:“你的態度呢?”他回答:“也有點兒。”我以為事情不過至此,所以按照一般的輔導思路,首先肯定了他們之間“友誼”的正常,純潔,引導他怎樣正確看待和處理發生在青春期階段的這段感情,他也很理智地告訴我:“她現在無心學習,上課不專心,老看著我,我不希望她這樣,怕影響到她的學習。”在越談越深入之際,我提醒他:儘量避免單獨相處,尤其不可以在父母不在時到雙方的家裡去。沒想到他立即告訴我,已經趁父母不在時到家裡去過了,而且談的話題都是“那些事”(他就是這麼說的),包括詢問他的“遺精情況”,直至女孩子提出要跟他“玩兒”,他不解地問“玩什麼”,答“玩你”。雖然據這個男生自己說“什麼也沒有發生”,但是卻讓這個女孩子對他很不滿意,怪他不主動。因此他很迷茫,才找到我探尋解決的辦法。
這是一個書生氣十足的男孩子,也可能性心理發育確實滯後於女生。我幫他進行了細緻的分析,尤其講到可能出現的後果以及對個人前途的影響時,他不但聽進去了,而且願意接受我的建議,下決心冷靜地想一想,理出個頭緒後“退出這場遊戲”。幾天後,他又一次找到我,告訴我已經向那個女孩兒表明了“做普通朋友”的意向,然後全力投入到學習中去,為迎接全區第一次初三統考作準備。期中考試結束後,他把各科分數抄在一張小紙上,來向我彙報成績,結果十分令人滿意。這時候他慶幸的是及時找到了我來指點迷津,沒有誤入歧途;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幫助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年及時調整了航向,真正實現了防患於未然。
就在我正在電腦前敲這本書稿時,一份《新京報》擺在面前,一幅大標題吸引了我——《性教育課學生嫌洋老師保守》,副標題是:青春期教育講座在八一中學舉行,高一學生與美國專家問答交流。我只摘錄該篇報道的其中一小段:“我想把現在的女朋友踢掉,我該怎麼做?”“如果女朋友提出發生關係,我怎麼應對?”短短半小時的提問時間,四五十張小紙條飛向講臺,其中甚至包括一些美國專家都認為“很敏感”的問題。這是昨天發生在北京海淀區八一中學的一幕。——怎麼樣?這篇報道是不是提醒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和評價今天的孩子們了?
3。對孩子,尤其對初中生不要輕易扣上“早戀”的帽子;家長,尤其是老師儘量少用或不用“早戀”的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