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3/4頁)
溜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念。我在前面提到過,對這個問題我是有過教訓的,確實曾經對於男女同學之間的交往十分敏感,而且使出渾身的解數想把兩個孩子拆開,結果不但徒勞,甚至適得其反。
2001年海淀某著名中學初一年級的一節公開課值得我們反思:一天,我的一個初一男生以十分亢奮的情緒告訴我“××中學上公開課,辯論‘早戀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您知道嗎,最後‘早戀利大於弊’的同學獲勝了!”言語中透著幾分得意。我向學生闡明瞭我的觀點:這節課的辯題有誤,定位不準。對於初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應該討論和引導的是“男女同學之間的正常交往”,讓他們懂得交往中的對與錯、是與非,學會文明規範自己的行為,而不應過早地、人為地把孩子引入關於“早戀”的困惑。我的觀點立即得到了同學們的認同,於是更加堅定了我的想法:對初一、初二的同學儘量迴避“早戀”話題,因為沒有那麼多孩子在“戀”;即使心裡有了“戀”的萌動,絕大多數孩子也會埋藏在心底,老師與家長手下留情,就讓孩子保留那一份長大的喜悅;再退一步說,有些孩子確實有所表現,也不必大驚小怪,更不可小題大作,大人的平和心態才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前提。
我校一位年輕班主任有一天憂心忡忡、神情緊張地專門跑到三樓來找我,劈頭就是一句:“關老師,您看這可怎麼辦呀?”隨後從手掌心裡拿出一個小小的小紙卷兒,展開一看是寬1厘米、長不過10厘米的一張小紙條,是學生傳遞過程中不慎落入老師手中的,裡面就一句話:“×××,我特佩服你,所以這次口風琴表演我選了你。”這是一個女孩寫給班裡一個很優秀的男生的。這有什麼好緊張的呢?我當時給班主任的建議有兩點:一、不予理睬,當作什麼也不知道;二、也可以安撫一下那位心中忐忑不安的女孩子“咱班×××確實很優秀,不只你一個人佩服,同學們都很佩服他。光是佩服還不夠,應該向人家學習,你這種上課傳紙條的做法,會引起他對你的反感……”過後的事實證明,什麼也沒有發生,相安無事,不過是老師的一場虛驚。
四 別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
關於青春期的話題現在是鋪天蓋地,有人分析生理原因,有人解釋心理變化,有人評論行為特點。我想強調的是,青春期是孩子生理迅猛發育期,心理斷乳期的統稱,是真真正正、實實在在的非常時期。而由孩子們口中說出的“更年期”,只不過是一種解嘲的說法,表達了對家長的不滿與無奈。
我請教過醫學專家,女同志的更年期絕大多數都發生在45歲以上,甚至50歲左右,40歲就進入更年期的絕對是極個別現象,不帶有普遍性。而青春期的孩子年齡一般在12歲~18歲之間,他們的父母也就是40出頭,基本還沒有進入更年期。孩子們之所以提前給家長戴上更年期的帽子,是因為媽媽們管得多、管得寬、管得細,尤其是愛嘮叨,總之愛跟孩子們較勁,招致了孩子們的逆反。但畢竟是媽媽、是長輩,孩子們只好無奈地說一句“我媽她更年期,特煩!”就在我與家長的實際接觸中也切身感覺到,真正的“更年期家長”極少,造成“雙期碰撞”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家長們缺少正確的教育理念,把說教當作最拿手的教育手段,恨不能用嘴說出一個稱心如意的好孩子來。《現代漢語詞典》上對“嘮叨”的解釋是“說起來沒完”,這種沒完沒了地說,不用說孩子,誰碰上也會煩。所以我建議家長們往後退一步,不要跟孩子死較勁,也許反而會讓您收到滿意的效果。
張夢龍是今年初中畢業剛剛考上高中的學生。這孩子初一剛剛走進我的視線時,給我的感覺是白白淨淨、文文弱弱,性格略顯內向的小男孩。時間長了發現他個性很強,不主動與同學交往,不能很快融入集體當中去,好像對誰都不信任,對老師、同學存有戒心。作為班主任我努力去接近他,關心他,卻明顯地感覺到他在應付我。這個孩子的個性激起了我的“征服欲”,他畢竟才十二三歲,我下決心一定要走進他的心裡。於是我去進行了家訪,發現張夢龍的爸爸媽媽簡直就是既“望子成龍”又“恨鐵不成鋼”的典型。我用三個字來形容這對父母就是“愛、恨、急”。愛,我就不用多說了,我手裡有他媽媽在孩子8歲時寫的一篇隨筆(知道我要出書,她把多年來教育孩子的一些感想、筆記都奉獻出來了),抄錄下來可見一斑。
有個兒子真好
兒子今年八歲了,八年的光景說快也快,說慢也慢。
對於孩子來說也可以一切都嫌太慢,而對成年人的我來說,歲月匆匆,快得出奇,就在這快與慢的不同節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