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蚓�梅⒄故Ш獾腦�潁��誆煌�姆⒄估砟鈽緯啥嘀植煌�目捶ê屠礪堊�擔�傭�緯閃瞬煌�慕餼鏊悸泛筒煌�姆絞健N頤遣淮蛩愣哉廡├礪堊�到�寫坷礪鄣某橄蠓治觶��腔�詼災洩�質稻�梅⒄溝姆治觶�橄蟪鮒洩��蚓�梅⒄溝奶厥飠�懟�
新中國是建立在一個擁有極端畸形經濟結構的國民經濟基礎之上的政權。作為從推翻三座大山中成長起來的、以實現共產主義、實現全人類大解放為理念的新政府和領導集體,絕對不忍看到在紅旗和陽光下存在不平等和不平衡。於是,第一個五年計劃,就是在西北、華北和華中優先發展新工業基地,“一五”期間建設的694個專案,大部分都分佈在內陸地區。此後,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中,再一次詳細闡釋沿海與內地之間的關係,工業佈局實現均衡發展,實施全面撒網、共同進步的區域發展戰略就成為當時經濟發展的主導思路。新中國政府依靠強大的計劃控制能力,有效地實現了資源的“合意”區域分佈。從“一五”到1978年,各種投資政策和財政支付轉移明顯地向邊遠與落後地區傾斜,發達地區的財政收入和資金大量外流,而邊遠與落後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發展獲得長足進步。在1956年到1978年期間,中國政府在中西部地區共建了2000多家大中型企業,這種投資大大地促進了這些落後地區的工業增長,這種發展戰略,也有效地調整了落後區域內部的產業結構,如華中地區農、輕、重比例1965年為71:15:14,而到第四個五年計劃末期時,這一比例為44:22:34,該比例在西部由69:16:15變為40:23:37。這種投資傾斜加上以縮小地區之間收入和公共產品與服務分配差距為目的的財政轉移支付,可以說,改革開放前中國人均消費水平出現越來越平等的態勢。但造成這種平衡態勢出現的條件是特殊的,代價也是巨大的。首先,國際環境壓力導致的兩次“大推進”與兩次“小推進”是決定因素。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於美國發動朝鮮戰爭,武裝強佔臺灣省,並糾集其它一些國家對中國實行封鎖、禁運等措施,使中國面臨的國際形勢十分緊張。在這種情況下,國家發展的工業專案佈局和廠址選擇較多考慮國防和安全。“一五”時期新建工業企業特別是國防工業企業,除了造船廠必須在海邊外,大都擺在後方地區,造成第一次工業由沿海向內地的“大推進”。到1955年底和1956年初,由於萬隆會議和日內瓦會議的召開,國際局勢日趨緩和,但1958年到1960年的“大躍進”和粉碎“四人幫”之後的“洋躍進”,導致工業由沿海向內地的兩次“小推進”。但到60年代中期,中央對國際局勢再次估計嚴重,由此提出“三線建設”和“備戰備荒”的戰略思想,1965年4月,中央發出《關於加強備戰工作的指示》,做出火速集中力量,加強全國和各省區戰略後方建設的決策。據此精神,國家第三、四兩個五年計劃都轉向以備戰為中心,以三線建設為重點的軌道上來。由此造成工業由沿海向內地的第二次“大推進”。到1978年,中國經濟整體逐步形成均衡的發展局面。但這種局面的形成條件無疑是特殊的,是由政治需要決定的。其次,這種發展局面的代價是高昂的。由於三線建設要求“分散、靠山、隱蔽”,要進洞,人為地割斷了生產的有機聯絡,從而在廠址選擇上造成很大失誤,有些專案的廠區佈置極不合理,有的工廠由於進洞過深,成為長期隱患。這種狀況導致工業布點嚴重脫離生產條件,“遍地開花”、“星羅棋佈”等經濟態勢造成經濟效益極為低下,據統計,僅1958—1960年三年大冒進和工業佈局“遍地開花不結果”就減少國民收入約1500萬元。同時,這種狀況導致國家整個生產力水平和生產效率的低下。其代價是十分高昂的。正是認識到這種產業佈局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傷害,在國家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社會發展的背景下,中國理論界和政府對建國30年的生產力佈局進行了深刻總結。透過對其它一些國家(如前蘇聯、日本、美國等)的區域發展的分析和中國區域發展的實踐總結,認為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平衡目標只有透過不平衡發展才能夠實現,要改變舊中國遺留下來的工業畸形分佈狀況,是一個長期過程。為當時中國絕大多數理論和實際工作者的共識。1978年底,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提出,在經濟政策上,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一指導思想對後來國家的區域經濟政策制定產生了重要影響。進入80年代後,不平衡發展思想和政策取代了平衡發展思路,區域經濟發展由過去主要強調備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