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務監控措施,改進了企業會計管理方法,又在企業班子建設方面加強了力度,包括重提依靠企業黨組織的政治性監督。這些都是很有效的。但是,企業的資產安全並不等於企業的活力。
企業的根本活力在於企業家的創新組織,而且是積極持續的創新組織。這就需要有一套能夠激勵企業家持續創新的機制和制度,這些東西我們有嗎?
企業家是一種稀缺的人力資本,這種人力資本的選擇、任用、配置,需要有一套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規範、制度,而中國的國有企業現在還基本上依賴一套行政化的人事管理方式,儘管已經進行了明顯的改進,但終究不能算做市場化管理的範疇。要改這個東西,又會涉及到現有行政體制和政治體制的許多深層次問題。
國有企業的改革脫困,可以說是一項全面籌劃的政府系統工程。這項工程的產出成績十分顯著,但同時,投入成本也相當可觀。市場經濟是需要算賬的。在這裡,無論是政府的資源性投入,還是各種改革與發展政策的軟投入(例如企業股票上市的優先准入),都使國有企業實際上享受了比較優裕的國民待遇。在國有企業轉制的特定時期,提供這樣的政策、發展條件是必要的。
接下來的問題是,政府有關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的主要政策已經全部出臺,非常規性的政策環境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政府的政策支援曲線已達到增長的最高區域,市場競爭的冷酷規則終將全面引入,中國加入WTO之後的市場競爭格局將會更加複雜、激烈。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國有企業仍然能夠繼續生存並獲得持續發展,我們才可以理直氣壯地說,國有企業改革脫困的政府工程是經受住了考驗的。
3。國有企業深層次矛盾遠未解決!
國家統計局企業調查總隊、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提供的2000年國有企業景氣狀況報告顯示,國有企業生產經營逐步走出困境是在政策支援、外部因素影響之下,而企業自身經營機制還沒有真正轉換,自我發展能力還比較弱,經濟效益增長的內在活力仍然不足,企業面臨的問題和歷史困難依然存在。
——管理體制落後、市場法規不健全。隨著市場競爭日益加劇,努力轉換經營機制、加強企業內部管理成為企業家們的共識。調查資料表明:62。4%的國有企業的企業家把該項工作作為企業內部生產經營的重點,64。1%的國有企業的企業家希望政府部門完善有關市場法規,規範市場行為,為國有企業營造一個良好、寬鬆的環境,促進市場有序競爭。
——冗員多、社會負擔沉重。近年來,國家加大了企業富餘職工下崗分流工作的力度,推進了以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為核心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企業的富餘人員包袱有一定程度的減輕,但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國有企業勞動力景氣指數依然在不景氣區間低位執行。
——資金籌措困難已成為半數以上的國有企業生產經營中的主要問題。國有企業流動資金景氣指數在不景氣區間回升乏力。
——受原材料購進價格等因素的影響,企業生產成本上升,致使企業生產成本景氣指數下降。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企業面臨著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因此,政府在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的前提下,應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加強企業經營機制轉換和戰略性改組,增強企業競爭力,拓寬企業發展空間,為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為國有企業的改革和長期發展打下更為堅實的基礎。
國有企業為何‘虧’而不破?
1。銀行的資金那裡去了?(虧而不破的外在原因)
中國的金融運作是明顯的‘雙低一高’,即高儲蓄和低消費率和低投資率並存。改革開放以來,中央銀行在中央政府寬鬆的宏觀條件下,發行了一定的貨幣,從這一點上可以說銀行的資金是雄厚的。但當前中國的情況是,除了中國居民的消費預期不足,銀行的大量呆、壞、假賬導致銀行在國家宏觀政策放鬆的條件下依然‘惜貸’,銀行的資金都那裡去了?
該如何解釋?
要搞清楚這一點,不僅要從中國的改革程序分析,而且要從中國的特殊的經濟運做體制即財政、政府、銀行和企業的四位一體的分析入手。
中國經濟改革的程序,實際上是以分權讓利為原則的政府主導型強制性制度變遷。理論上講,隨著改革的推進,政府實際支配資源的份額會逐漸減少,市場自由配置資源的份額會逐步增加。這在實踐上應使政府與市場的功能性分工逐步規範化並健康執行。但‘分權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