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期實現後,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國有工業企業效益仍然保持較高水平,全年實現利潤總額2330億元。煤炭行業扭轉了多年整體虧損的局面,冶金、汽車等行業實現利潤快速增長。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九五”期間,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一是國有大中型骨幹企業進行規範的公司制改革取得積極進展。1994年開始進行現代企業制度試點的2473家國有企業,迄今為止,90%多已按《公司法》改為公司制。中央管理的100多家國有企業已進行改制的超過半數。在520家國家重點企業中,近300家已經上市或部分上市。透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國有企業內部改革普遍加快了步伐,內部的管理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二是政企分開獲得進展。主要表現是,軍隊武警政法機關不再經商辦企業;中央黨政機關與所辦經濟實體和所管理的直屬企業脫鉤;積極探索了建立國有資產管理的有效形式,對一批國有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進行了國有資產授權經營;加強了對國有企業的監督,實現了對國有重點企業派出稽查特派員到派出監事會的過渡。
國有企業戰略性改組初見成效。按照抓大放小的戰略,國家組建了一批重點大型企業集團。按照搞好總量控制,把過剩的產量壓下來的要求,堅決淘汰了一批小企業。同時,採取改組、聯合、兼併、租賃、承包經營等各種形式放開放活,使一大批國有小企業尋找到了適合自身發展的具體形式。
總之,國有企業改革繼續深化,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加快,股份制企業的規範工作取得新的進展,著重培養了一批市場競爭力較強、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一定國際競爭優勢的大公司和企業集團。小型企業改制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一批資源枯竭的礦山和嚴重資不抵債、扭虧無望的企業,透過關閉破產退出市場。
2。從何種層面理解國有企業‘三年脫困’?
對國有企業的三年改革脫困並非沒有人持懷疑、觀望態度。根據政府機構提供的詳細統計分析,預期設定的6599個目標企業三年內實現改革脫困已基本實現,這一點人們並不懷疑。然而現實是脫困的基礎並不牢固,國有企業盈利的能力總體上還比較弱。由於地區間、行業間發展不平衡,仍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十分困難,一些已經脫困的企業基礎仍較脆弱;近1500戶企業仍處於虧損中,還有300戶企業停產,而且在原有6599戶之外又新增了2100多戶國有虧損企業。雖然“國有企業改革攻堅有成”,國有企業“多年積累的深層矛盾還遠沒有解決”。人們在為之鼓舞的同時,應對此有深刻的認識。
與此同時,其他一些重要問題亦不容忽視。國有經濟分佈過寬、整體素質不高、資源配置不盡合理的狀況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國有經濟長期存在的結構性矛盾還未得到解決,相當一批應當退出的劣勢企業尚未退出。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仍很突出,部分行業供大於求的矛盾未得根本解決,大量落後的生產能力仍然存在。特別是隨著經濟形勢好轉和價格回升,一些地方已經關停的企業又死灰復燃,重複建設又有所抬頭。與國際大型跨國公司相比,中國國有企業在銷售收入、市場佔有率、研究開發投入和能力、管理及銷售水平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明顯差距。
外部大環境的不利因素也不容忽視。宏觀經濟環境中的不確定因素有所增多,美、日經濟增長放緩,對中國的出口產生較大影響。顯然,中國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的未來之路並不輕鬆。
許多例證表明多年積累的深層次矛盾還遠沒有解決。以國有企業的債務和壞賬問題為例,由於企業自身的市場消化能力微弱,為了儘快減債減負,現在的辦法是政府把最吃重的部分背起來了。先是中央政府拿出近2000億元沖銷企業呆壞賬,接著又是幾千億規模的債轉股,最後則是由政府舉辦的金融債務公司來承接和轉移國有商業銀行的大量不良資產。這些舉措對緩解企業的債務重負意義重大,但從另一方面看,也是把最棘手的中國經濟難題向後推移了。
金融債務公司有可能是解決國有企業債務和壞賬積累的最後一道防線,人們自然寄厚望於它的管理和市場運營能有超水平的發揮。然而,這裡一個悖論性的問題是在國有經濟的整體機制還遠未理順的情況下,不可能指望某一類國有企業能夠創造出特別卓越的市場奇蹟來。如果不在發生企業壞賬源頭的一系列制度缺陷問題上深化改革,誰也無法擔保新的壞賬不再繼續大量生成。又如,為了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政府採取了相當嚴格的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