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3/4頁)
不落的滑翔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工序是增值的,其餘均是無效勞動。很顯然,這些費用被計入生產成本,不是提高了產品價格,就是降低了銷售毛利。上述可以被去除的79%非增值的工序,在精益生產中被稱為浪費,可以說它是任何的製造現場自誕生之日起就有的先天產物,但若任其蔓延成長,將導致企業逐步喪失市場競爭優勢。
美國管理大師彼德·德魯克在《管理未來》裡指出的:假如我們獲得利潤的代價是以降低生產率或者沒有創新,那麼,這些利潤就不是真正的利潤,而是在破壞資本。類似“縫縫補補”粗枝大葉的“商業模式”不斷讓中國企業在國內外市場上四處碰壁,無處安身。可以這麼說,中國的企業正面臨著戰略性危機,必須透過轉變發展方式,也就是轉型才能走出這種深陷泥潭的困境。
價值窪地 現場捉襟見肘(2)
對現代產業價值鏈的研究表明,產業鏈利潤呈現一個“V”字形,即所謂的“微笑曲線”。在這個曲線中,一頭是研發、設計,另一頭是銷售、服務,中間是加工生產。處在兩頭的產業利潤率在20%~25%,而處在中間的加工生產產業的利潤只有5%。有專家估計,外國人拿走了92%的利潤,中國最多拿到8%。誠然,中國得到的只是這點微薄的加工費,換來的卻是環境嚴重汙染的苦果。著名環保問題專家梁從誡有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說,中國在成為“世界工廠”的同時,也成了世界的“廚房”,成了世界的“泔水桶”。我們把做好的美味端上世界餐桌,讓外國人享用,但是,做飯過程中產生的垃圾,卻留在了自己的廚房裡,留在了自己的泔水桶裡。
中國參與全球化的結果之一就是成為“世界工廠”——中國要麼接受大量投資和產業轉移,要麼以本土製造能力參與全球化,為全球市場生產各種商品和工業產品。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意味著要為全球市場來生產,要為這種生產來消耗能源與各種資源,從碳排放角度來看,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恰恰是產業鏈上碳排放強度最大的環節。
面對環境汙染、資源和能源短缺等硬約束,中國只有透過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種市場”,才有可能突破經濟增長的瓶頸。低碳經濟的實質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與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本質是一致的。
低碳經濟對中國的含義不是要求減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至少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可能做這樣的要求),而是要全力地提高中國的能源利用效率,使單位GDP的“碳消耗”逐步降低,使中國的產業與技術在未來適應氣候變化的產業競爭中能佔據一席之地。
中國製造業走到了十字路口,是保持“中國製造”的現狀,靠越來越少的成本優勢存活,還是蓄勢待發,在陣痛中實現轉型、升級,由“中國製造”變身“中國創造”?毋庸置疑,“中國創造”才是“中國製造”唯一的出路。為了提高產品利潤率和增強產業話語權,中國企業正在努力從附加值低的產品與服務向附加值高的產品與服務、從產業鏈低端向產業鏈高階升級。
低成本優勢在漸行漸遠
低成本加硬實力,是中國企業的歷史;低成本加軟實力,是中國企業的未來。
——軟實力“成”語
應該說,中國正在走一條趕超型或壓縮型的工業化道路。歐美部分國家用了200年左右的時間完成了其工業化程序,中國將在50年左右的時間內完成。發展和富有是要有物質基礎的。中國今天走到了工業化的中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經濟成績,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
勒阿恩·馬多克爵士在1982年的《新科學》雜誌上告誡人們:“珍惜傳統、古建築、古典文化和典雅的生活方式是有價值的,不過在科技的世界,固守過時的生產方法、舊的生產線、舊市場、管理者或工人的陳腐態度,則是一劑自殺的藥方。”
無可置疑,“中國製造”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引擎,甚至約有一半的國內生產總值都是製造業貢獻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製造業以勢不可當的草根韌性打破計劃經濟的堡壘,盤活了中國經濟,提供了大量豐富的就業機會,也造就了一大批有實力的本土製造型企業。“中國製造”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在中國的市場經濟中指點江山,甚至在世界市場中已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在於其低成本優勢。 txt小說上傳分享
價值窪地 現場捉襟見肘(3)
在中國,土地、能源、礦產資源以及勞動力等價格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