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理論進行的心理暗示療法。
這裡我舉一個金元名醫張從正《儒門事親》卷七《不寐》中以情治情的醫案,來看早期心理學在儒醫中的應用。
這是張從正(又名戴人),治療一個富裕人家的婦女失眠症的故事。這個婦人不能睡覺已經兩年了,吃什麼藥都不見效,也就沒有醫生可以治療她的失眠了。後來,她的丈夫求到了張從正。張從正給她診脈後說,兩手都是緩脈,緩脈是表示脾這個臟器受邪,脾主思,她是因為思慮過度困住脾氣所致的失眠。於是,他就和其丈夫商量:要想辦法讓她發怒。什麼辦法呢?他丈夫當著妻子的面給了張從正很多的診費,然後,留張從正在家裡酒肉招待了好幾天,再然後,張從正沒開一張處方就拿錢走人了!這可把婦人氣壞了,大怒起來,以至於脾氣發的汗都出來了。當夜,婦人就困得倒床而眠,這一覺連睡了八九天都不醒。然後,胃口開了,能吃飯了,脈也就正常了。張從正總結說:這是因為膽氣虛了,膽為木,脾為土,膽虛木不能克土,我激怒她,就激動了她的膽氣,膽氣重新克伐脾土,脾從思困中得以解脫,這就是“怒勝思”啊!
在清朝劉獻廷《廣陽雜記》卷四中也有一個以情治情的醫案。
這是一個令人拍案叫絕的案例。說的是明末,在高郵有一個被稱為神醫的人,叫袁體庵。他治療一個鄉試中了舉子的年輕人,這個人因為中舉子而高興得發了狂,一直笑個不停,吃什麼藥也止不住“笑”。求醫到了袁體庵的門下。袁體庵診脈後大驚失色地說:你的病已經沒有辦法治了。你的命不過數旬了(一旬10天),你趕快回家去吧,恐怕遲了,連家人也見不到了!如果你路過鎮江的話,你一定要找一個何醫生,再求他為你治病吧。同時袁體庵還讓他帶一封信給何醫生。這個舉子一聽,嚇壞了,性命要緊,立刻啟程回家。奔至鎮江後,他發現自己不再笑個不停了。咦?其病如失!他找到何醫生,把信交給他,何醫生讓他自己看看這封信,信上說這位先生是因為中了舉子,喜極而發狂的。大喜可以使人的心脈擴張,而不復合,中醫認為“笑”為心之聲,心脈不合,“笑”不能止。這種病用藥是治不好的,所以我只能用危險和痛苦的情緒來調整他狂喜的心情,故而我用“死”來恐嚇他,讓他產生憂愁抑鬱,在憂愁抑鬱的心情下,他的心竅就能夠閉合了,帶著這種情緒,我想他走到鎮江時, 這個病就應該好啦 ! 舉子看了這封信,面向北方再三而拜。啊!袁體庵真是神醫啊!
儒、醫、易學結合在心理治療方面的理論和實踐,非常廣泛,這裡不過是說一漏萬。拋磚引玉的目的就是為了證實這句話:世界心理學的第一個故鄉是中國。
◎道教修心之法(1)
與儒家始終並存的學派是道家。
“道家”之稱始見於西漢前期太史公司馬談的《論六家之要旨》一文。乃指春秋末年老子創立的以“道”為世界本原的學說、學派,包括其後繼任者莊周、黃老學者及其思想。道家思想在歷史上的影響之大,不亞於儒家。西漢中期後,儒術獨尊,道家在野,但歷代仍有不少包括儒生、佛家在內的其他學者汲取道家思想,融會貫通在自己的學派中,所以道家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在道家形成發展之時,正是中醫藥學產生之日,由於二者在思想理論和追求目標等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之處,故它們勢必相互吸收,相互為用。特別是對於生命觀的認同上,和養護生命、延年益壽的方法上,還有對於藥物的製作加工等方面,中醫學和道家結下了不解之緣。
道家的生命觀,來自老子的生命觀。而“什麼是生命的本原”這一問題,不僅醫家需要解決,哲學家、科學家,乃至每一個普通人,都會思考和關注,而道家明確地提出“生命原於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可以為天下母”的道,在運動中產生了“一”,即混沌狀態的氣,一氣又化為陰、陽二氣,陽氣輕清,上升為天,陰氣重濁,下降為地。陰、地與陽、天二氣相沖產生“三”,三就指的是“和氣”。由和氣產生了世間萬物及人,故稱“三生萬物”。道家認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歸根到底,道產生天地萬物及人,人是天地萬物中的一物,就應該效法天地和道,而這一系列的產生和效法行為,都是自然而然的過程。
道教的宇宙演化模式和生命本原論,認定人及天地萬物是自然運動的產物,排除了上帝、天命、鬼神在其中的支配作用,是當時的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