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妹找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順則生,逆則死”。至於近年來多次發掘的巖畫中更是存在大量大膽、清晰表明男女性器官、交媾、生殖、歡慶的場面,說明性與生殖崇拜的歷史是悠久的,它們在古人的生活中佔據有重要的地位。僅就考古發掘來看,華夏民族在性崇拜和生殖崇拜方面並無特異之處。進入文明社會之後,這種崇拜仍持續且深刻地植入於傳統觀念之中。古代傳說中女神女媧造就了人類又為人類建立了婚姻制度,被後人傳為婚姻之神,備受祭祀。
遠古商周陰陽學說的緣起
我們的先祖曾經歷漫長的原始公社時代。經過母系氏族部落階段,至黃帝以後,轉為父系氏族部落,並進入部落聯盟時期。性學的初期正緣於此。在原始社會,人類的生存是依附於大自然的,所以人類對大自然的膜拜遠遠超過了對人類的本身的膜拜。人類在對大自然膜拜中,也沒有停歇對大自然的探索。人類從探索中總結了一條不可違逆的自然規律:宇宙間一切事物都帶有二元性,這種二元之說就是“陰陽”二字。陰陽是宇宙間相反相成的兩種根本力量。陰陽最初的含義是指日光的向背,背日為陰,向日為陽,可引申為氣候的寒暖。把陰陽引申到兩性關係後,認為男女的交合不僅是單純的慾望發洩,更是陰陽兩種宇宙力量在人類身上的具體體現。
戰國時子思、孟子率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論,後來漢儒董仲舒也強調“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宋儒程顥則說:“天人本無二,不必有合”。正因為這樣,古人認為,天能干預人事,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自然界的災異和祥瑞表示著天對人的譴責或嘉獎。在這些感應之中,人類的性行為和天的感應尤其密切。《老子》說:“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這就是從女陰的生育功能引申出天地陰陽學說的起源。
先祖把表現陰陽作用的人體的一部分——男女生殖器官視為神聖,而漸衍成性器崇拜的習俗。古人一些部落對“性”的張揚與對性器官的崇拜由此開始向外域逐漸擴散。廣東韶關仁化縣境內有嶺南第一奇山,又稱中國紅石公園的丹霞山,最近發掘出二處絕景——陽元石、陰元石,堪稱世界之最。陽元石在錦江之西、玉女峰旁,高達28米,直徑7米,形狀色澤酷似勃起的陰莖,充滿陽剛之美;陰元石在錦江之東、長老峰下,高10。3米,闊4。6米,形狀酷似少女陰戶。兩奇石與玉女峰、雙乳石、望夫石等共同構成一組具有特色的、具有生殖文化意味的丹霞山奇觀。1988年,在內蒙古曾陸續發現了出自3000多年前青銅時代的巖畫,內容可分為男根女陰、男女交媾,求育舞蹈等幾類,反映出陰山遠古居民生殖器崇拜的特有心理。
上古生殖崇拜的遺風是求子,因而崇尚“石祖”,認為“石祖”是男性生殖器象徵。儒家經典中有大量佐證:天與地,陰與陽,要交合才好,才是萬物的生機。因此男女交合是一種帶有神聖意義的現象,是一種值得崇拜和謳歌的美事:“天地姻媼,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歸妹”即嫁女,把嫁女提到這樣一種高度來認識:“歸妹,天地之大義也,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孟子肯定性需求和食慾一樣是每個人應該獲得滿足的最基本要求,對於老子“食色,性也”的說法也無異議。
《詩經》國風部分也收有大量情歌、戀歌。孔子非道家,但他稱讚《詩?周南?關睢》為“樂而不淫,衰而不傷”。因此,儒家哲學本來不是禁慾哲學。由原始的性——生殖崇拜,進而表現為重後嗣、敬祖先,以及陰陽交合的天人感應論,再加上在人的物質生活中把性慾和食慾看成同等重要的基本需求而倍加重視,這使儒家哲學帶上了不少人道主義和人性的色彩。
古人在兩千多年前對性過程就有相當成熟的認識,房中術文獻中就有許多與現代性學觀點相一致的地方。比如他們曾強調性反應過程有“萌欲”、“積欲”與“釋欲”之分,這與現代性學理論中性反應週期的二分法、四分法或五分法是類似的;又如他們曾強調“御女之道,先徐徐嬉戲,使神和意感良久,乃可交接”,這與現代強調的“前戲”是一致的;古人關於性興奮期“春情盪漾”時“男三至、女五至”的詳盡描述,表明他們對性活動過程的觀察不可謂不細緻入微,絲毫不亞於現代的實驗室研究。歷史上僅存的寶貴性學文獻,顯然都是建立在對性實踐活動進行大量細緻、全面觀察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無不閃爍著科學的光輝。
古人對性的認識還可以從古代制度上找到佐證。《周禮》為儒家經典之一,它對中國的兩千年封建社會產生過重大的影響。書中記載有設“媒氏”之宦,其職責是“掌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