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妹找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作品:性的學習
作者:馬曉年
內容簡介:
中國的性學研究領域不知度過了多少個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歲月,如今,順著 改革開放的春風,全民思想素質的提高,性話題這塊堅冰終於在普通百姓面前打破了——與性相關的各種級別的講壇、論壇、夜話、出版物、學術論文、法律援助相繼出現。本書倡導“弘揚性文明,普及性教育,提高性素質,享有性健康”的四項“性認識”原則,向社會推廣正確的性學習方法。
正文
第一篇 中國性史簡讀
中國古代性學發展史跡
說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性學習亦然。中國性學的發展源遠流長。從追溯遠古年代,到近代性學生態的現狀的分析,學界專家總結出一個較為統一的結論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貫穿中國整個古代性學發展思想體系的理論基礎。古人倡導曾以“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為”是“合一”的核心。根據有關史料記載,性學論述最早起於遠古的商周,先秦便有初步的雛形,秦漢隋唐發展較為迅猛,從宋到元朝,性學受到了阻滯,到了明清兩代,雖然性學研究得到了謹慎的承認,但除了文學作品外,在學術論著方面卻不見新的突破。長期的封建社會的桎梏使性學研究受到限制,因而造成我國古代性學研究的初步成果失傳或傳至國外,在西方和日本等地得到了儲存和借鑑。儘管如此,近年來的考古發現仍可使我們從歷史遺留下來的古建築、具有人文意義的自然景觀、歷史文獻、文物或藝術品等追蹤到古人性觀念的變遷,說明中國不愧是世界性文明的最重要的發祥地。下面我們不妨從悠久的幾個時期中性學發展的史蹟和古代性文化遺產中尋覓一下中國古代性學和性教育的思路和實踐。為此,我在本書中特呈予讀者數百件性文物或藝術品,以幫助我對這一話題進行探討和分析。
雖然古人對性的認識經歷了迷惘、朦朧、敬畏、崇拜、探究、實踐、再探究、再實踐的曲折而反覆的漫長過程,而且隨著社會的變更時而開放、時而避之惟恐不及。但從歷史上看,中國仍把性看作是一種積極的、有益的人生樂趣,看作是一種技藝和一門學問,不斷進行探索和研究,因此我們不難從中梳理出一些頭緒。如果我們不對性的發展史進行研究和探討,我們對性的認識將是不全面的。
性崇拜中有緣由
性愛是人類兩大生產方式之一,沒有性愛便沒有人類的自身再生產,沒有性也就沒有人類的歷史,就不會繼往開來。人類在原始時期性與生殖崇拜是普遍存在的。先民之所以存在性崇拜(包括生殖器崇拜、生殖崇拜、性交崇拜),就是因為他們對性活動帶來的那種非凡快感及性活動的生育後果總感到無限疑惑和驚喜,因此才把性與生殖活動看得那麼神奇和神秘。性與生殖彷彿成了一種超自然的力量,於是敬畏和崇拜之心油然而生。如把石筍、蟬、蜥蜴、龜等比喻為男性生殖器,把洞穴、石環、雙魚、蚌、瓜、荷花等比喻為女性生殖器,把蛙、蟾蜍、葫蘆、石榴等看作是生殖和多子的象徵,而雙蛇纏繞、鳥叼魚等則是性交的象徵。
1979年,遼寧西部東山嘴、牛河梁地區“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了母系氏族社會的象徵物——陶質婦女裸體小像。這類小像,國外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初期多有發現,被稱為“早期維納斯”。這些小像通常都對女像的臀、腹、乳房等處作誇張處理,表現對女性生殖能力的崇拜。東山嘴“祭壇遺址”發現的兩件無頭孕婦裸體像也是如此,腹部隆起,臀部肥大,陰部也有三角形記號。1974年,青海柳灣“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一件人像彩陶壺,其上塑有一裸體人像,乳房突出,生殖器卻兼具有兩性特徵,為“兩性同體”像。相比之下埃及“女神摩特”更加典型,禿鷲的頭,乳房表明女性軀體,卻有一個勃起的陰莖。神話學研究表明兩性同體為古人生育與愛情等神祗的特徵。
到了父系社會,男性生殖器崇拜物也隨之出現,如我國珠江流域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及柳江金蘭寺等處發現的陶祖、泉州等地的石祖等。還有如1968年河北滿城漢中山靖王墓出土的玉祖,1982年西安三店村西漢墓出土的銅祖也都屬於此。其中的陶祖歷史比銅祖還早4000年。“祖”即是男性生殖器,它是由象形字“且”發展而來,旁邊加上“礻”部,意為祭祀男性生殖器。
在天津文管處儲存的一件稜柱狀戰國玉器就頗似男性生殖器,其上的銘文更形象地記錄了男性性生理過程,能長能短,能伸能縮,能吞能吐,最後還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