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心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恐怕都是畸形發展的文德的產物。偏重文德使人弱,文弱的個人與文弱的社會難以有坦白光明的風度,只知使用心計;偽,欺詐,不徹底的空氣支配一切,使一切都無辦法。中國兵制的破壞整個文化的不健全其實是同一件事。
——《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
是否文武兼備的人就一定具有“坦白光明的人格”,我們姑且置而不論。但文弱使人習慣利用心計,而不能恃武力使自身擺脫困境並最終解決問題當是無可懷疑的。而其深層的根源仍在於儒家文化和科舉制度對中國知識分子的侷限和影響。坐井觀天似的文化優越感使“入仕”之前計程車人、儒生讀書興趣單一,科舉考試更嚴重禁錮了知識分子的思維發展,使其創造力低下。久而久之,代代相因,不斷扼殺知識分子的多向思維與創造性,使他們難以因應複雜多變的社會形勢,更難以發揮自我創新意識,主導一場巨大的社會變革。“六君子,頭顱送。袁項城,頂子紅。賣同黨,邀奇功。康與梁,在夢中,不知他,是梟雄”戊戌變法後流行民間流行的這首打油詩,就生動地諷刺了康梁在政治思維上的幼稚。
筆桿子的大對決:康有為和福澤諭吉(6)
到了晚清,中國的官場已集體墮落到無話可說的地步。“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作為任何一個有思想但無背景的知識分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