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心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本人的精神世界。1872年,他發表了轟動全日本的《勸學篇》。福澤諭吉毫不留情地給日本人以當頭棒喝:“試看今天日本的情形,實在是徒有文明之名,而無文明之實;徒具文明的外形,而缺乏內在的精神。”那麼什麼是“文明的精神”呢?“就是人民的獨立精神”。他猛烈批判舊道德倫理:“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把個人的獨立看作是國家獨立的基礎,認為只有具備獨立人格和精神的人,才能關懷國事,承擔國家興亡之責。他其實只想證明一個觀點:人類要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人就要“自覺為人”。這本書創造了當時的日本罕有的發行量,併成為學校的教材。他後來的另一本書《文明論概略》,則系統論述西方文明的先進,日本文明的落後,號召日本向近代文明進軍。這些啟蒙思想被日本民眾所信奉,在以後成為日本自由民權運動的主要思想推動力。
作為明治維新啟蒙思想家的代表,無論從批判封建意識的深刻性,或從立論見解的卓越性,以及思想影響的深廣度來說,福澤諭吉在啟蒙思想家中都首屈一指。正是他,提出了較完整的日本歐化理論,對傳播西方資本主義文明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因而被日本人盛讚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明治時期教育的偉大功臣”。他引領日本大踏步邁入了“文明開化”國家的行列。
多年來,討論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的成敗為何天壤之別的著作可謂汗牛充棟。人們可以從歷史背景、地理狀況、經濟結構等角度見仁見智,得出無數答案,但這樣未免過於繁雜。一個民族最優秀的思想家的深度和侷限,往往代表這個民族在當時所能達到的極限,而他們的思想在引導或限制這個民族的時候,又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沿著他們走過的思想歷程,往往可以理解掌握一個民族的總體精神面貌。
康有為和福澤諭吉,作為分別指導中國戊戌變法和日本明治維新的精神“教主”、啟蒙領袖,都是在東西文明強烈碰撞、中日兩國處於尷尬被動的境地中,被推向歷史前臺的。作為時代最前沿的思想精英,他們曾經面臨的挑戰與機遇都如此相似,然而由於在個人性格、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異,不但決定了他們迥然有別的人生際遇,也深刻影響了中日兩國的近代化啟蒙之路。
二 中日知識分子的不同人格結構
§人格缺陷成了失敗的導火索
光緒身邊的變法集團在政治上的幼稚,集中體現在康有為身上。而康有為的不成熟,則體現在他的“狂”之一字上。極端固執是康有為最顯著的性格特徵,這對於一個政治家來說則是致命的缺陷。這導致康有為目光狹隘、行事偏激,也註定了他不能從善如流,把握時機,領導維新變法繞過重重暗礁走向勝利。他既敢於挺身而出又難以駕馭大局、既自命孤高又幼稚天真。在風起雲湧的大變革中,他做事過於理想,不善權變通融,不是勉為其難,就是自不量力。 。。
筆桿子的大對決:康有為和福澤諭吉(4)
對於光緒這樣百年不遇的“聖君”,康有為頂禮膜拜,萬般信賴。年光過盡,功名未立,書生老去,機會方來,他焉能不放手一搏?他再不屑於像洋務那樣搞點滴改良,更不屑於投靠地方督撫以幕僚終老。蛟龍出海,猛虎下山,他一出手就是大手筆大氣魄,難怪乎見過他的人說他“懾力勝人”。
然而 ,他不是法國的拿破崙,手中無一兵一卒,卻幻想走極端路線“誅祿圍園”,發動宮廷政變,廢除太后,捕殺大臣,效仿二十四史中“扶皇帝登午門”,“於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那一套程式。殊不知這在精明幹練、深諳宮廷陰謀的慈禧眼中,他無異於是一個舞臺戲文看得太多的土鄉紳;他不是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卻在初得光緒的一點賞識之後便躊躇滿志,不廣結盟友,卻打草驚蛇,四面樹敵,殺氣騰騰地直接向反對變法的軍機大臣榮祿公開挑畔:“殺二三品以上阻撓新法大臣一二人,則新法行矣。”試想榮祿何許人也?他是慈禧最依重的心腹重臣,官場老手,手握雄兵,且能容你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這般威脅,矛盾焉有不激化之理?北宋王安石以其尊崇無比的宰相地位,和無懈可擊的道德聲望,敢於石破天驚地喊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最終仍然歸於慘敗,遑論康有為一個工程部科長(工部主事)?康有為擺出你死我活的架勢,也許是為了震懾頑固派的囂張氣焰。但這種情緒化的言論固然非常痛快,卻缺乏改革家應有的冷靜和理性,無可避免地引出政壇動盪的負面影響。
先秦時韓非子早有預言:“左右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