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 (第2/4頁)
開蓋有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通通取消。遍地衛星,就沒有衛星了。這是毛澤東首次明確提到民歌運動的失誤。4月初,毛澤東在上海召開的八屆七中全會上的講話中再次講到,在藝術上,周揚同志告訴我,舞臺藝術要給觀眾留餘地,不要把話說盡了,把一切動作做盡了。等看完這個戲後,人們在那裡想一想,在那裡發議論,這是成功的戲。我看不僅戲劇是這樣,文學也是這樣,小說也是這樣,作詩也是這樣。
22 在“大躍進”年代(5)
那個時候,毛澤東經常打電話讓周揚去,在民歌之類的問題上,毛澤東與周揚之間也許有過意見交流。周揚對人人寫詩、放詩歌衛星的問題,敢於在毛澤東公開講話之前半年多的時間中力挽狂瀾,並且能夠提到生產力標準的高度來加以認識,在如何對待文化和經濟的關係上可謂有相當的理論深度。
在毛澤東於3月4日講話之後,周揚去廣州考察工作,講到民歌運動問題,公開見之於3月27日《光明日報》的是以下這樣一段話:“去年群眾在文化革命上所表現出來的積極性是很高的,群眾創作的成績是驚人的。我們要十分愛護群眾的這種積極性,並加以正確的引導;而不要濫用群眾的積極性,如機械規定任務,要求群眾每人一定要寫多少篇,要求人人能歌善舞,能寫能畫。我們要積極鼓勵群眾創作,但一切群眾的業餘文化活動,都應當依據群眾的需要和自願的原則。”這些公開發表的文字,比起上面講到他內部的那些講話來,抹去了不少稜角,平淡多了,但意思還是清楚的。 “普及愈廣愈好,尖端愈高愈好”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包括普及和提高兩個方面的任務。在周揚看來,所謂普及,最基本的就要人人能讀能寫,不是人人能編、人人能唱、人人能舞。如果人民還沒有提高到人人能讀能寫這種程度,他就是站在政治之外的。他說,所謂普及工作,第一,就是要給群眾讀物;第二,就是群眾有戲和電影看,有音樂聽,有豐富的精神生活;第三,才是開展群眾業餘文藝活動。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要,一是學文化受教育,二是欣賞娛樂的需要,三才是創作的需要。文藝工作者給群眾提供好戲、好書、好電影,這是文藝工作者的責任,也是群眾的權利。這是普及工作的主要方面,把群眾創作作為普及的標準是不對的。周揚說,我們的普及和提高是“一元論”不是“二元論”。普及和提高的問題,也就是基礎和尖端的問題。文學的普及的基礎要堅固,愈大愈好,愈廣愈好;同時又要提高,要有尖端,要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攀登高峰,尖端愈高愈好。
周揚一向認為,對於藝術作品,主要不是要求數量多,更重要的是要求質量高。怎樣才能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周揚認為首先要解決文藝和政治的關係,其次要解決藝術內部的關係,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問題。他說,我們的文藝應當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為工農兵和勞動人民服務,這是確定不移的。但是又不能把藝術服務、服從政治理解得太狹隘、太簡單了。1958年下半年到1959年春,他在各種場合反覆講,政治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藝術為政治服務的道路也是很寬廣的。他甚至這樣說:“藝術為政治服務,主要是表現人們的精神和心理狀態,幫助人們培養正確的進步的思想感情,克服錯誤的落後的思想感情,除此之外,可以說藝術為政治服務就沒有什麼別的要求了。”(《周揚文集》第3卷第76頁)要求藝術反映每一個政治運動,那就是把政治看得太狹隘了。文學有很多種功能,人們的精神需要各不相同。“我們的文藝作品是產品,我們要了解‘市場’的需要,要根據群眾的愛好,而不能強迫推銷。
同時,我們也不能把群眾的精神需要了解得太狹隘,即使在一個人身上,他的精神需要也是因時而異,有時需要一點鼓動性的東西,有時又需要一點輕鬆愉快的東西。”他勞動累了,需要一些使人愉快的東西,看看輕鬆的戲,看看荷花舞。毛主席就不大喜歡看情節緊張的電影,他工作已經夠緊張得了,再給他看緊張的東西,就不能完全滿足他的需要了。“無視人們各種不同的需要,在藝術創作上表現得很狹隘,那對文學藝術的發展是不利的。”(同上,第80頁)
為了給創作開闢一條廣闊的路,周揚首次提出了“直接服務”和“間接服務”的概念。他說:“我們需要直接為當時當地服務的東西,也需要間接的和比較長遠的東西,一個直接,一個間接,一個當時,一個長遠,但都是服務。”(同上,第78頁)這一觀點,為幫助人們擺脫在文藝與政治關係上的狹隘的和簡單的理解,開闊了思路。 。 想看書來
22 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