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80年代初,楊令茀的胞侄楊通誼、侄媳榮漱仁秉其遺囑專程赴美。他們在中國駐華盛頓大使、前文化部部長黃鎮的幫助下,費盡周折,終於將楊令茀女士收藏的百餘件繪畫、玉器等文物運回了中國。
臺灣故宮的建立(8)
事實上,這兩件事並不是特例。當時有許多愛國華僑把自己收藏的文物送回了祖國,這裡麵包括著名的香港和澳門收藏家葉義、羅桂祥、楊永德、何賢等。他們的捐贈有許多被收進故宮,成為其館藏的一部分。
此外,恢復故宮館藏還有其他一些途徑,如罰沒、扣留外國駐華機構在中國非法收集的文物。例如,20世紀40年代晚期,在二戰結束之後,中國(國民黨)海關將德國德孚洋行、德華銀行非法所集的中國文物31箱計1136件予以扣留,又將原美國華語學校非法所集的文物19箱計21749件予以沒收。這些文物原來寄存在故宮博物院,1974年正式撥交為故宮藏品。根據1999年對故宮館藏所做的一項權威研究,海內外個人向故宮博物院捐獻的文物達21875件。
以上所述的各種方法成績卓著,從1949年以來,一直到1985年故宮成立60週年時,故宮的館藏文物累計達上百萬件。到2000年,共收回文物24萬件。但是,據故宮博物院現任院長鄭欣淼估計,到2004年,在故宮所藏的100萬件文物中大約有25萬件需要修補(主要是手抄本)。當初為了恢復館藏所收回的文物中,最重要、最有價值的顯然是1924年溥儀及其隨從逃離紫禁城時從故宮攜帶出去的文物。
◎ 追蹤“東北貨”
在搜尋散失文物,修復故宮館藏的過程中,收回末代皇帝溥儀和他弟弟溥傑帶出宮的文物無疑是關鍵的一步。當年,在被迫離開紫禁城時,溥儀和溥傑兄弟選了一些便於攜帶的最寶貴的藝術品和珠寶,偷偷夾帶出宮。
在前面第三章我已經談到過,溥儀的侍從曾偷出不少宮中的寶貝賣給北方城市(特別是天津)的古玩商或是古董鋪。1945年年底,佔領偽滿洲國的蘇聯紅軍抓住溥儀後,在長春的偽滿皇宮藏品中發現了大量的“東北貨”。溥儀把最值錢的一些珠寶裝在隨身攜帶的小皮箱的夾層裡,蘇聯人抓住他時他就帶著這隻小箱子。溥儀淪為戰犯,被關進監獄,他隨身攜帶的文物也相應被沒收,交由撫順戰犯管理所的工作人員保管。1947年年底,中國共產黨的軍隊接管了這個地區和撫順監獄,也控制了溥儀和那些文物。
那批文物一直留在撫順。直到1964年,周恩來總理簽發了另一道行政命令,要求將這些文物(一共有245件)運回北京故宮。其中包括乾隆皇帝使用過的三聯黃瑪瑙閒章、六朝小玉璧,以及隆裕皇后和慈禧皇后的貴重飾品(包括白金鑲鑽石戒指、白金鑲藍寶石戒指、碧璽十八子手串、珊瑚十八子手串、金鑽祖母綠寶石領針等)。
楊仁愷是瀋陽市省博物館(原偽滿洲國的一部分)從事繪畫和書法研究的研究員,他在收回溥儀攜至天津、後來又帶到偽滿洲的文物方面功不可沒。對“東北貨”的追查始於20世紀40年代,主持者是王世襄。楊仁愷的回收方法和王世襄類似:他提醒古玩店多加留心東北貨,告訴老百姓,如果家裡收藏有東北貨可以以合理的價格秘密賣給他,不會追究收藏者的責任。對於一些家裡仍然藏有繪畫作品的偽滿洲國士兵,則保證他們交出文物不會受到迫害。
奇蹟時有發生。例如,1963年4月,一個來自黑龍江哈爾濱市的年輕人走進了北京琉璃廠一家古董老字號的銷售部,希望以2000元的價格賣掉一包“破爛的”繪畫和書法作品。接待的店員認出了上面蓋的內廷印章,於是轉身去找經理。經常光顧這裡的楊仁愷當時正巧在辦公室睡午覺。一聽到“東北貨”這幾個字,他馬上走出來,小心翼翼地開啟年輕人的包裹,整理起那些碎片。從37片碎紙中,楊仁愷重新拼出了一幅畫的三分之二——竟是李公麟的《五馬圖》。這幅作品的價值不可估量,它即使是以碎片的形式留存下來也具有重要意義。由於年輕人妥善保管了這些碎片,楊仁愷建議如數給付他提出的微不足道的價錢。
◎ 故宮和當代中國的政治
在毛澤東時代,政治,或者更準確地說政治運動,影響了整個社會,當時的藝術界也沒能例外。 毛澤東對知識分子抱有偏見,堅信藝術應該“為人民服務”,因此藝術家不斷遭到騷擾,在工作中被迫遵從共產主義的方向和“現實”的主題。當時,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瀰漫於整個藝術界,支配著所有的媒體。非“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