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們應該特別注意到儒家對人的主體的肯定。很多人都認為儒家強調家庭、家族這些關係,這當然不錯,但最基本的還是每個人都是價值的主體,這一生要自己負責,不能依靠別人提高自己,必須自我完善。只有這樣,一個平凡的人才可能成為君子,成為“大人”,最後成為聖人。宋代的學者喜歡說,希賢、希聖、希天,就是要求自己成為賢者,再成為聖人,再向天學習。孟子的想法是每一個人都是可造之才,“可造”兩個字不是說只成為表面的專業人才,更重要的是把內在的人性潛能充分地發揮出來,發揮出來之後,一個人的生命才會慢慢往上成長,最後達到我們前面所說的那幾種境界。
談教育還不能忽略一點,就是家庭教育。這個問題很特別,因為它跟儒家的孝順密不可分。孟子說,古代的人是與別人交換兒子來教育的,即易子而教。為什麼?孟子接著說,父子間不要互相用善來責備對方,如果用善來互相責備,就會彼此疏遠,沒有比這更不幸的了。這裡談到家庭教育的特別之處,也是儒家思想裡面不容易說清楚的地方。一方面,要有家庭教育,像孟母三遷的故事,做父母的有責任把孩子教育好,使其走上正路;另一方面,孩子要懂得人生道理,獲取各方面的知識,還是需要老師,需要學校整個的設計。在家庭裡面,則是親情為重。比方說,爸爸教兒子做好人,教久了之後兒子難免會有點意見,他會說,父親大人,您所教的,您自己好像沒做到。這樣一來,父子間的感情就出問題了。
女兒小的時候,我常常教她不要在背後批評朋友。有一天我心情不好,在家裡面聊天,就批評一個最好的朋友。女兒聽了就說,你不是說不要批評朋友嗎,怎麼現在也在批評呢?我知道自己身教有問題了,立刻說我是善意的,但再怎麼善意也還是批評啊。
所以,家庭教育要拿捏分寸很不容易,一方面要給子女好的教育,另一方面要知道底線,就是不傷害親情。命中註定是一家人,只要沒有明顯的邪惡行為,大家就互相尊重,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自己的作風,這也可以算作一種“和而不同”吧。
儒家談到教育的時候是考慮得非常全面的。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一、孝順的真諦
我看過一些外國人介紹中國文化的書,常常會提到孝順。但是麻煩在於,在英文裡面,包括法文、德文,都沒有孝順對應的詞。第一種·譯,是把重點放在“順”這個字,說孝順就是子女服從父母。但是這種說法我們聽著都覺得怪怪的,服從領導,服從老師,跟服從父母一樣嗎?當然不一樣了。第二種·譯,是把重點放在中國的傳統,把孝當成一種有宗教背景的東西,像祖先崇拜一樣,所以如果·回中文,孝就變成了兒子的虔誠。虔誠是宗教方面的表示,這種·譯我們覺得似乎太嚴肅了,孝順怎麼變成兒子或女兒的虔誠呢?好像是要祭拜神明一樣的。
儒家思想中有不少關於孝順的說法,但存在著很多誤解。比如說儒家講孝順,從三綱五常以後變成一種嚴格的規範,好像父母都是對的,子女必須好好聽父母的話,這才是孝順。其實不然。因為儒家也知道,在現實生活裡面,很多父母不見得有正確的觀念或者正確的行為,如果父母做錯了,做子女的應該怎麼辦?這類問題考慮不到的話,光講孝順沒用,到最後就會變成禮教吃人。
中國人有句老話,叫百善孝為先,孟子是怎樣來說明這一點的呢?他舉了幾個例子,第一位是有名的孝子曾參。曾參的父親曾?‘是孔子的學生,曾參16歲的時候父親對他說,你也跟我的老師學習吧!所以父子兩代都跟孔子學習。曾參非常敦厚,他學習的時候,聽到孔子強調孝順,就去努力實踐。他跟同學們說,我可孝順了,父親打我我從來不跑,直到讓父親打到滿意為止。這個話傳到孔子耳中,孔子就有點擔心。他對曾參說,父親打你,你讓他打到滿意為止,這樣不太好吧?曾參說,這是孝順啊,難道不是嗎?孔子說,不是,你父親是大人,你是孩子,大人出手比較重,他如果拿粗棍子一打,把你打傷了,別人就會嘲笑你父親。讓父親被人嘲笑,你就是不孝順。那怎麼辦呢?孔子說,父親拿粗棍子,你就跑,跑反而是孝順;父親拿細棍子,你就好好捱打吧,反正只是皮肉之苦。
孝順要有一種真誠的心意,希望父母平安無事。不僅不要自己得罪父母,讓父母生氣,也要考慮到千萬不要讓外界對父母有所責怪。這是儒家的思想,非常具有變通性。
曾參後來有什麼樣的表現呢?《孟子》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曾參奉養父親曾?‘的時候,每頓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