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定有酒有肉。撤除食物時,一定要請示剩下的飯菜給誰。他為什麼這麼做呢?因為父親雖然年老體衰,眼睛看不清了,但是他也希望能做好事。在儒家思想裡面,一個人的心意就是能夠做好事,幫助別人,做多了,會活得很痛快。所以曾參按照父親的意思,把剩下的食物送給附近的窮人家。父親再問,還有多餘的飯菜嗎?他一定說,還有,讓父親不用操心。
多少年之後,曾參自己老了,兒子曾元奉養他的時候,也是每頓飯有酒有肉,但是撤除食物時,不再請示剩下的飯菜給誰。父親問他,有多餘剩下的嗎?他說沒有了,準備留到下一頓熱了再給父親吃。
孟子以這祖孫三代的事例說明,曾參才真的是孝順。曾參的兒子只是奉養父親的口體,而曾參除了奉養父親的口體之外,還能養志。養志就是讓父親的心意可以實現,每天吃完飯還可以做好事,幫助別人。孟子的分辨非常深刻。曾參的示範,讓我們重新思考孝順的真諦,相信對大家都會有所啟示。
。 最好的txt下載網
二、什麼是不孝
孝順是人類的美德,但古今中外都有很多不孝順的例子。《孟子》中對不孝有兩種分類方式:
第一種分類,是當時很流行的五種不孝。前三種都是不管父母的生活,反映了養兒防老這樣的觀念。
第一種不孝,是手腳懶惰不去工作賺錢,不管父母的生活。
第二種不孝,是喜歡喝酒賭博,把錢花光了,不管父母的生活。
第三種不孝,是貪圖錢財,愛護自己的小家庭,不管父母的生活。
第四種不孝,是放縱耳目慾望,作奸犯科,到最後讓父母覺得羞辱。
最後一種不孝,是喜歡逞勇打鬥,讓父母陷入危險。
孟子為什麼提這五種不孝呢?背後有一個比較特別的故事。當時孟子在齊國,有個叫匡章的人,全齊國人都說他不孝。——我們可以想一下,一個人被全國說成不孝,一定是個很特別的事故。學生問孟子,您為什麼跟匡章做朋友呢?照理說孟子是儒家的代表,匡章這樣的人,避之唯恐不及,為什麼還跟他做朋友呢?我們先說一下匡章的家庭背景。
匡章是齊國的大將軍,父親也是貴族,母親不知怎麼得罪了父親,被父親殺死,埋在家裡馬廄底下。匡章知道後,一再苦勸父親,不要做得太過分,結果造成父子失和,幾乎斷絕了父子關係。匡章很難過,他不能孝順父親,也不能幫助已經過世的母親,就回到自己家中,把妻子、兒女趕出門,終身不要他們照顧。他在心裡想,不這樣做,罪過就更大了。匡章是這樣一種情況,所以孟子替他辯護。他說,五種不孝,匡章犯了哪一種呢?他沒有嘛。他只犯了一點,就是忘記了儒家說的“父子不相責善”。要求行善,是朋友相處的原則;如果父子間以善來互相責備,最容易傷害親情。孟子講五種不孝,其實是為匡章辯護。儒家思想自有原則,不會因為世俗上說哪個人不孝就不理他,而是要自己判斷。
孟子說的第二種分類,是三種不孝,來源於孟子那句有名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最近還有人跟我說,中國現在有十三億人都是孟子害的,因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所以大家非生兒子不可。這種話其實有些誤解。下面我們詳細說一說。
孟子並沒有明說哪三種不孝,後來東漢的趙岐註解《孟子》的時候找出來了:
第一種不孝,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子女用各種委屈順從的方式來討好父母,結果讓父母陷於不義。什麼意思呢?父母有可能做壞事、做錯事,子女卻想盡辦法說您做的都對,您怎麼想都不錯,這就容易出問題。所以真正的儒家講孝順,做子女的一定要知道什麼叫是非善惡。孔子說過,發現父母犯錯,要委婉地勸阻,如果父母不接受建議,子女不能生氣,更不能和父母吵架,還是要尊敬父母,內心憂愁,但是不要抱怨。做子女的只能逆來順受,設法多積功德,為父母補救一些過失。
第二種不孝,是“家貧親老,不為祿仕”。家裡很窮,父母老了,孩子不出去做官做事,以賺錢奉養父母。這一點比較容易接受,跟前面所說的五種不孝中的第一種意思是差不多的。
第三種不孝,是“不娶無子,絕先祖祀”。孩子成年了,不結婚,沒有兒子,以至於祖先的祭祀停下來了。這本來排在第三位,孟子卻說“無後為大”,為什麼?
他是為舜作辯護。下面我們講一講舜的故事。
。 想看書來
三、舜的故事
舜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