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臭不可聞。用這個觀點看自身不淨,慾念會下降;再觀他身不淨,慾念即平息。有人看到特定形象的男人或女人時,會特別有興趣,這時就宜想象:掀開這個人的頭髮之下是頭皮,頭皮之下是血肉筋骨。如果喜歡他的眼睛,眼睛內部是神經,是脂肪,沒有任何可愛的東西。再進一步觀想:害病時如何?我見過一位本來很妖嬈美豔的女士,當她生病時便非常憔悴,口有胃臭,身有體臭,一點也不美了。再往下想,當美女死了之後又如何?死了幾天將如何?死了幾個月又如何?只剩一堆骨頭,最後連骨頭也沒有了。修不淨觀觀到這種程度時,就不會再有慾念產生;觀到最後,身心沒有了,心外的境界也沒有了,便入了禪定,其最高境界是離欲,證阿羅漢果。
不過,不淨觀不容易學,須由有經驗的老師教。如果沒有這樣的老師,慾念產生時,不妨觀自己和他人的不淨,這樣也有用處,至少不會放不下、離不開、不斷想追求欲樂。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攝心入定
攝心入禪時,以覺觀為惱;是故除覺觀,得入一識處。
——《大智度論卷十七釋初品中禪波羅蜜》
本偈是說,進入禪定所遇的障礙,是覺和觀,若不離開覺觀,就不能進入深定。
“覺觀”是心理活動現象,又被譯為尋伺。粗思緒為覺,細思緒為觀;尋求事理的粗###作用,及伺案事理的細###作用,合稱為尋伺。這是思考###、探索###的心念,與專注###、集中###,乃至統一###的禪修心態是相違背的。進入禪定時,如果還有覺觀,就打攪了定境的完整和寧靜;若能把覺和觀的心相徹底擺下,就能進入深定。覺觀對於分辨好壞善惡而言,是善的心理現象,對於禪定的修行者來說,卻是不善的心相。因此《大智度論》說:“覺觀雖善,而是三昧(禪定)賊。”
攝心是把散亂的心和攀緣的心集中起來。散亂的心,是天南地北、胡思亂想。攀緣的心,是對外在的環境,不論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嘴所嘗,只要是喜愛的就追求、貪取,不順意的就討厭、排斥。若要集中這個散心,需要使用攝心入定的方法。有的直觀實相無相,念頭無物可緣,念頭無立足處,便是三昧定境。有的用數息觀,把雜念妄想用數呼吸的方法排開,唯一的念頭就是數呼吸,等時間長了,功夫深了,就能進入禪定。禪定有深淺之別,入深定之後即進入“一識處”,只有一個自我識存在,其他一切分別識都不起作用了,這個自我不是對外攀緣的意識,也不是對內尋伺的意識,而是還有自我中心的存在,存在於禪定之中,可見若不除我執,禪定再深也未必解脫。
另在禪修的現象和方法上,也用“覺觀”二字,不過不是此偈所用的尋伺心。
覺是禪修者的覺受,凡打坐時會產生種種覺受,如冷、暖、呼吸順暢或不順、身體清涼輕安等。由身體的現象產生心理的反應,如果執著這些反應就不能入定,必須放下才能入定。
觀是觀想的方法,如因緣觀、數息觀、慈悲觀、不淨觀、界分別觀等,合稱五停心觀,我們必須經過這些修觀的方法才能入定。如果在入定之後尚有觀的方法可用,則表示未入深定。正如坐船過河,若不肯離船,即使到了彼岸也是不能登岸,所以執著覺受及觀法,也是禪定的障礙。
更進一步,倘若入了深定而耽著定樂的享受,也不得解脫,必須先將覺觀放下,才得入定,然後必須將定境也得放下,方為無私無我的自在解脫。
事實如此
般若波羅蜜,實法不顛倒;念想觀已除,言語法亦滅。
——《大智度論卷十八釋初品中般若波羅蜜》
此偈是說,得到般若的智慧之後,所見到的才是不虛妄、不顛倒的真實法,那已不是思想語言所能形容的境界,通常稱為不可思議。
梵文的般若是“智慧”,波羅蜜是波羅蜜多的簡稱,是“超越”。但般若無法僅用“智慧”兩字來表達,因為一般人認為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政治家等,凡有創造###的人,都有智慧。但這跟般若不一樣。般若的智慧,也有一般人的智慧的功能與作用,但無一般人的自我中心的執著,這才能從煩惱的苦海超越而成為大解脫、大自在的智者,叫做“波羅蜜多”。因此,開發了般若波羅蜜多的人,便不會再有顛倒意見了,因為他已體驗到了真實的佛法。
什麼叫“顛倒”?共有四種: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以無我為我,以不淨為淨。這是人間凡夫對於身心和環境所持的正常心態,但從佛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