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此處佛經中所講的真人是指沒有煩惱,解脫自在,不受困擾,不為人我、是非、得失、利害、成敗、好壞等所影響而生喜怒哀樂等情緒者;小乘的阿羅漢,大乘的佛,禪宗的大悟之人,能不貪生不畏死、不戀生死、不厭生死者,名為真人。
世人最難處理和最難接受的是生死大事,面對生死存亡,很難不貪生怕死。但對於到達解脫程度的人而言,死亡和生存是同樣的,原因有二:
第一,從信仰而明瞭生與死只是一線之隔,從過去世的死亡,產生現在生的出生,有了現在的生命,必定會帶來最終的死亡。一個階段的生死現象,是無盡時間中的一個小點,死亡不代表什麼都沒有了,死後尚有另一生死的段落在等待。因此,死亡並不可怕,如果自知生平付出的比接受的多,來生的景況必定勝於今生。
第二,從修行的功夫來看,若能修到威脅利誘不動於心的程度,便能解脫生死。心緒不動不搖,如山如地那般穩定,不受煩惱的感染,即是無垢的真人。
佛的智慧告訴我們:肉體的生命,是由地、水、火、風的四大組成,一旦四大分散,人的身體便會破壞、消失。一切的是非得失,如雲如煙,如幻如化,有什麼好計較的?若能體會生命的真諦,也就能夠不為生死問題而煩心了。
一般人當然不易做到,但也不妨學習如“地”的精神,念頭一轉,怒氣即消;也不妨學習如“山”的精神,念頭一轉,躁心便歇。縱然不能做到“生死世絕”的自在解脫,總也能面對生死、接受死亡的事實了。
轉苦為樂
薄德少福人,眾苦所逼迫,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
——《法華經卷一方便品》
這是說,薄德少福的人有很多苦惱,他們所持的邪見,多得像是密林,有的執“有”,有的執“無”,這些邪見,都可能導致許多的煩惱和痛苦。
有福有德的人,可在任何情況下,能屈能伸,左右逢源,無比自在。知見不正確的人,有的認為世間是實在的、永恆的;有的認為世間一切都是累贅,死前是暫時的有,死亡之後和未出生之前,什麼也沒有。執著有和執著無的兩種觀念都有問題。
執有的人不顧一切,拼命追求,以致妨礙別人,損害自己,而且他們只願意擁有,而不願意把自己的所有利益分給他人。擁有財產、名位、權力,沒有什麼不好,正可以用來造福人群、莊嚴眾生。如果環境不佳、條件太差,那也沒關係,古之賢者,在物質那麼欠缺的環境下,都能存活,尚能設法助人,我們豈會不如古人、不及古人?因此不要以物質享受的多少而感到或苦或樂,否則即使擁有全世界,仍是薄德少福的人。
執空的人玩世不恭,以致不盡義務,不負責任,只知消耗社會共同的資源。他們沒有因果觀念,生活方式看起來滿有個###,但在其內心充滿苦悶和掙扎,缺乏安定感和安全感。所以為眾苦逼迫,而顯出薄德少福的形象。在平常生活中不妨養成“能有,很好;沒有,也沒關係”的想法,便能轉苦為樂,便會比較自在。
。 最好的txt下載網
念念成功
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法華經卷一方便品》
這個偈子說,如果有人,心念散亂,到了寺院裡,以恭敬心稱念佛的聖號,便已成就佛道。果真有這麼大的作用嗎?
這是因為只要有一個念頭是跟成佛的條件相應,便是成就了佛道;從第一步踏出開始,一直到成佛為止,步步都是成佛。這個偈子很有名,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也非常深遠。
《阿彌陀經》告訴我們:唸佛唸到一心不亂,臨終之時,佛來接引。這使很多人聽了會氣餒,因為那不是平常人容易做到的功夫,健康時都做不到的,何況臨死的時候能做到呢?但這不是問題,淨土法門是教我們不要三心二意,不要臨事慌亂,平時認定方向,堅定信心,保持願心,臨終時,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可往生西方佛國淨土。此偈也是這麼說的,雖以散亂心進入寺院塔廟,只要信心堅固,願心不移,恭敬唸佛,乃至僅僅一句稱佛名號,皆已保證成佛。
我們平常的心,都在散亂之中,只有專心讀書、專心享樂、專心迴避危險時,心念才是集中的。何況,人的心念不可能一集中就永遠集中,否則身心都會疲累,需要放鬆;一放鬆,心念就放鬆了。散亂有妄想心也有煩惱心,在這種情況下還能想到去寺院裡禮佛,可見已有信心,也有願心,只要信願具足,無論要做什麼事,都會有願必成,有信則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