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所以自認得到般若,也是束縛。
第二個偈子說,見到般若是得到解脫;相反地,不見般若也是得解脫。這是對智者或悟後的人說的。悟後的人即使告訴別人他見到般若,自己心中並不會執著般若。比如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已放下了自我中心,但他為了幫助他人,依舊處處說到“我是佛”、“我是大覺者”、“我是世尊”、“我是法王”、“我度眾生”。這究竟是執著,還是解脫呢?這是為了讓眾生起信心,所以告訴人他是佛,他已得解脫,藉此讓眾生知道,他是值得依靠的人,是能讓眾生得解脫的人,要跟他學習。這些“我”字,是為眾生而說的假名,不是為了凸顯佛的自我而說。
“若不見般若,是亦得解脫”,對於大徹大悟之後的人來說,般若也是因為眾生需要而立的假名,在他們悟者的心中並沒有任何痕跡叫做般若,這才是真正得解脫。倘若某人自己認為有智慧,自己認為已解脫,自己認為於眾人之中高人一等,這是固守著自我價值、自我成就的心相,乃是傲慢自大,不是解脫自在。
我常對修行已有一點心得的人說:不要執著悟境,不要等待開悟。如果真的開悟了,不要大驚小怪,逢人就顯示自己已經開悟。真正開悟的人,心中了無痕跡,如果有開悟的感覺和開悟的傲氣,那就證明你不是真悟,未得解脫。
世間有些人自稱他們是解脫者、大師、大禪師,或者自謂最高最究竟的自在者,很難講他們是否名副其實。如果是方便法,讓人起信,那沒有問題;如果驕慢自大,自認為解脫者,那絕不是解脫。該如何判斷呢?但看他們在平常生活中是否有傲慢心,是不是和光同塵地平易近人。如果是在從事神化自我及個人崇拜的活動者,就可能是驕慢,而不是般若了。
。 最好的txt下載網
原來如此
諸法之實相,則是眾生相;若取眾生相,則遠離實道。
——《大智度論卷二十釋初品中四無義》
眾生相就是諸法的實相,二者沒有差別。但是此偈又說,如果執著眾生相,那就離開了真實的佛道。
這是般若的辯論法,也是《大智度論》的句法。首先說這個就是那個,然後說若取那個當成這個,就已離了這個。以此偈為例,不要執著莫須有的名相叫實相,但離開名相又如何知道實相呢?
實相是實際的、根本的形象、現象,原來就是這個樣。但真有實相這個東西嗎?從語言上、思想上講是有的。若從實相的本身來說,實相是無相,無相不離一切有的現象。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東西叫實相,可知世界一切現象都沒有離開實相。
佛學所講的空,永遠不會被破壞,是最可靠的。什麼叫空?只有空中才能出現種種有的現象,但這些現象不斷遷流變化,因此,一切的有,也從未離開空的真實相。佛說不要以空洞的名詞或形而上的哲學理念,來錯認實相這個東西。
眾生相就是實相。眾生相是以人為主,但除了人之外,還有其他類別的眾生,眾生開悟,即見自###是空,自相也空,所以本來是空的實相就是眾生相。但你如果以煩惱的眾生相便以為等於已經體驗到了實相,那又是顛倒的看法了。眾生相只是實相的一部分。實相不離世間的任何現象,但不能把世間的任何現象當做全體的實相,因為它是一直在變化的幻相,豈是實相?
沒有異端
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隨諸眾生力,為之立異字。
——《大智度論卷十八釋初品中般若波羅蜜》
此偈是說,般若智慧雖沒有二相,佛卻隨著物件及時地之不同,而以各種名稱來稱呼它,用不同的方式來介紹它。
“般若是一法”,更深一層來看,般若之中不僅沒有異端,也可以說,般若並無一法。但對一般人不能這麼講,否則佛就無話可說了。佛為了度眾生,還是要用種種名詞、語言、方式、技巧等,來讓不同的人接受到同一個來源的訊息,併為大家指出相同的方向,勉勵他們去努力。也就是說,發源於般若智慧,歸向於般若智慧。到底有沒有般若這樣的東西呢?未悟的人不知有,已悟的人不居有。
不過,此偈中的般若,是指佛的大覺智慧,人人心中皆有佛###,不論悟或未悟,人人心中也都有與佛相同的般若,只是未悟之時只見煩惱不見般若,悟了之後離去煩惱即是般若。悟後的人,用般若智慧來自利利人;未悟的人,如金在礦,不能自利也無法利人。般若的智慧,如燈照暗不照明。凡夫迷時不知有般若,無從用般若;智者悟後用時則有,不用則無,是隨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