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是,我手頭的英文原版及翻譯的管理學和經濟學教科書中並沒有提到這個“原理”。實質上,“木桶原理”是個偽理論,起決定性作用的往往不是所謂的“木桶的短板”,而是你是否利用比較優勢進行交換或合作。
厲以寧教授在“21世紀經濟發展趨勢與對策報告會”的講話《宏觀經濟形勢與經濟發展戰略》中說:在當前的“十五”計劃中把結構調整放在很重要的位置,結構調整我們過去為什麼那麼難呢?我們必須從經濟學最普通的一個原理講起,這個原理叫木桶原理。什麼叫木桶原理呢?一個木頭桶是由許多塊木板條組成的,假定這些木板條長短不一樣,有高有矮,試問這個桶能裝多少水啊?不取決於最長的板子,也不取決於各塊板子的市場長度,而取決於最短的板子,最矮的板子這麼高,裝水就只裝這麼多,其他的水全流走了,所以木桶原理就叫矮線決定原則。例如:假定電力部門是最弱的環節,經濟能發展多快,決定於電力,假定交通運輸是最弱的環節,經濟能發展多快,取決於交通運輸,那該怎麼辦呢?經濟學家提出了兩個辦法:1。把長板子鋸一塊下來訂在短板子上面,裝的水就多了,這叫以長線補短線,或者叫做生產要素的替代。2。把桶拆下放在地上,利用這些板子再組裝一個新的桶子,周圍長短一樣,裝的水一定多了,這叫資產的重組。
不僅厲以寧教授,在當前經濟學界或者管理學界,學者們經常引用“木桶原理”或者“木桶理論”。譬如,福建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益生說:“縣域經濟不應受行政區劃限制,發展切不可‘畫地為牢’,要用開放的眼光看待縣域經濟,更不能泛泛而談自身發展。要懂得自己最缺的經濟要素是什麼,要深刻領會經濟學的‘木桶理論’ 。”(《福建日報》,2004年1月23日)黑龍江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系主任李長林也認同“木桶原理”,他說:“商家無時無刻不在尋找自身最短的那塊,以便取長補短,在市場中處於不敗之地。”(《生活報》;2003年2月18日)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系主任華民說:“我最近在浙江、江蘇看到一個現象,企業現在一個星期只有3天多一點的開工率,還有兩天要拉電,那電力供應肯定是個缺口了。按照木桶原理來看,能源肯定是個瓶頸。從這個角度來講,和能源的增長相比較,我們的經濟增長肯定是過快了。”(《理財週刊》,2004年7月1日)
“木桶原理”或“木桶效應”,被厲以寧等經濟學家認為是管理學或者經濟學的一個“著名原理”。但是,我手頭的英文原版及翻譯的管理學和經濟學教科書中並沒有提到這個“原理”。看到厲以寧等經濟學家講述“木桶原理”,我意識到,有必要對這個所謂的原理進行深入分析。
先了解一下什麼是“木桶原理”。裝水用的鐵桶或者塑膠桶,大家肯定熟悉。但是,木桶,對於在城市裡長大的人士而言,是很陌生的。我生長在農村,對木桶還是熟悉的。農村吃水都是用木桶從離家比較遠的河裡或其他水源挑回。所用容器——木桶,一般由大約5塊木板組成,每塊木板一般長,底部寬,上部窄。木板都是用刨子刨成向內凹的狀態,然後,安裝一個木質的底,將這些木板用木釘釘在一起。桶的外周身用鐵絲捆綁三道:桶口一道,桶腰一道,桶底一道。
按照厲以寧等先生所介紹的“木桶原理”:如果構造桶的這些木板,有一塊比其他的短,則裝水的時候,容量取決於最短的這塊木板。表面上看,這種說法很有道理。是啊,水是液體,在重力(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如果容器不能把它封閉地包容起來,必然流向位置相對低的地方。所以,如果木桶的某塊木板比其他的短,水只能裝到短木板的位置;再多一點,就溢位去了。
實踐中,沒有人在做木桶的時候用長短不一的木頭,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桶。拋開“就事論事”的判斷,從“木桶原理”的解釋力看,很難讓人信服。
其一,效果往往不是由最短“木板”決定的。比如說,一個公司的100名員工中,大學學歷佔99%,一個是小學文化,按照“木桶原理”,公司的經營效果是否就取決於這個小學文化程度的人?顯然不是。現實中,這個文化程度最低的很可能就是公司的掌舵人(老闆)。
其二,從經濟增長方面看,決定因素往往較多,如投資、人力資本、技術、制度等。一般情況下,我們很難說哪個因素最重要。如果一定要判斷哪個是最短的“木板”,我想問的是,這個“木板”是怎麼確定的?你怎麼知道或判斷其他某個因素不是“最短”的?而且,不同時期,這些因素在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