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揮懈艉遙�懈艉業氖薔�錳跫�T詼災懈叩瞪唐返墓郝蟶希���緇岫家�Ц督�葡嗤�募鄹瘛K�械惱廡��際溝貿竅韁�洳輝儆寫蟮母艉搖T趺茨芊直鵂撲慊�嵯凳�兀顆┐寮彝ス┭�桓齟笱����搶錒┭�桓齟笱���欠⑸�誆煌�翱欏敝械穆穡�
順便說一句,早在很多年前,中國經濟學界對於基尼係數的計算就存在謬誤。一些學者未加科學論證,“開創”了一些演算法,例如一些學者在應用基尼係數分析中國東西部經濟差距時,將各省的人口抽象為一個人,這實際上是將各省抽象為人口比重等分的組,但正是由於將並不等分人口的各省當作等分來處理計算,得出的卻是“偽基尼係數”。
其次,按照厲以寧先生的邏輯,為衡量收入差距(貧富差距)而測算基尼係數時,先需考慮城鄉差別。由於中國東西部地區經濟差距也較大,東部很多城市居民已經步入數字化時代,住的是數字化智慧社群(如CBD),穿的是法國時髦或經典時裝,乘的是“大奔”。而西部一些落後地區的百姓還處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時代,以為網際網路(Internet)是家中牆角的蜘蛛網,斗大的漢字不認識幾個,過著“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日子。所以,衡量全國居民收入差距時,還需要先分別算出東部的基尼係數與西部的基尼係數,然後也來個加權平均。但這些還不夠,因為各個行業之間也存在很大的差距,朝陽行業發展勢頭迅猛,一日千里,前景無限,如IT業,員工年收入數十萬元不在話下。但那些夕陽行業,如一些落後的工業企業,產品積壓,一些員工連工資都拿不到,只好“下崗”(實際是失業)了,所以也需要算出各個行業的基尼係數,然後加權平均。以此類推,分類分到每個人佔十三億分之一,然後加權……最後,將所有的加權平均後的基尼係數再加權平均,這樣,我們得到的基尼係數將無限趨近於零,那麼,我們就可以說,中國根本不存在什麼收入差距!親愛的讀者,您相信嗎?
計算基尼係數可以“兩分加權”嗎?(2)
第三,據官方的測算,中國目前的基尼係數已略高於國際公認的警戒線標準。先不談統計資料的水分問題或者“實質”增長問題,僅僅從現行的演算法上看,這種估計已經低估了中國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中國的基尼係數是根據全國居民收入資料測算出來的。而現行統計體系中,僅是分別用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來分別反映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的實際收入水平。在這種指標體系中,統計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存在相當大的誤差,實際上統計的只是工資部分。而在總收入中比重越來越大的住房補貼、福利、紅利、兼職收入,以及難以用貨幣計量的低租金住宅和公費醫療等實際收入並沒有計算在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被低估的客觀實際。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雖然剔除了農民生產經營的成本,但對農民來說,仍然有相當部分的純收入要轉化成下一輪生產經營的生產性費用,農民人均純收入存在事實上被高估的問題。換句話說,現在用來計算基尼係數的統計資料基礎有問題,致使中國的收入差距被低估了。
而如果考慮到統計資料水分等問題,基尼係數恐怕還要增高。如中國收入最低的群體是在農村,但是某些農村幹部為了提升政績等,收入呈報往往有水分,於是多報。而身處城市的高收入群體除了前面所提到的沒有計算的收入外,還有其他隱性收入、偷稅漏稅所留下的收入等,往往少報。近年來,在國內,越來越多的地區開始“擠”統計數字的水分;在國外,從2001年開始,國際社會上對中國統計資料表示懷疑的聲音不斷,2002年以來,這種聲音有增無減,不僅英國的《經濟學人》等刊物發表文章表示懷疑,一些經濟學家也開始紛紛加入這個行列,有“國際經濟烏鴉”之稱的克魯格曼教授聲稱,看中國的經濟增長資料,就像看一部科幻小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索洛教授,匹茲堡大學Tom Rawski教授也表示了類似的懷疑。當然,這些質疑不一定站得住腳。
實事求是地看,官方統計得出的基尼係數很可能比實際值小。而厲先生卻利用他獨創的“兩分法”,將基尼係數加權成~,比實際值小很多,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2002年4月12日
質疑“木桶原理”(1)
質疑“木桶原理”——與厲以寧、華民等先生商榷
“木桶原理”或“木桶效應”,被厲以寧等經濟學家認為是管理學或者經濟學的一個“著名原理”。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