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2/4頁)
青澀春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但位置很重要,正好處在遼西地段,西距山海關,東距當時明朝第一軍事重鎮寧遠,地處兩鎮中樞。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關城裡的少年英雄(3)
山海關不僅作為軍事重地存在,這條要道還有一個作用,那就是為“朝鮮等國入貢及通遼商賈所由”,它的作用不僅僅是打仗奪權那麼簡單,它還是發展經濟文化商貿的渠道,不光是鬥爭,還是民族間經濟融合的產物。因此後人在研究山海關時,更要綜合的看待它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多重作用,而不能一一割裂。
吳三桂就是在這座歷史悠久,地處漢滿兩地交界的要塞中成長起來的。自小就生活在兵危馬亂的地方,這對他的成長起到重要的影響,在他年少的時光裡,他親眼看見了北京的許多文官以及包括皇帝在內的大多數人都沒有見到的血淋淋的事實。比如著名的廣寧戰役,在天啟年間發生的這場戰役中,熊廷弼與王化貞一退幾十裡,把山海關外的大片土地全部丟失了,丟棄的屍體堆積如山,有人撿了幾年的屍骨都沒有撿完。這些事,吳三桂都擁有第一手記憶。而這場戰役對明朝來說至關重要,此後多年間,滿清時有侵犯,明朝再也沒有緩過手來,到崇禎十三年後,明以山海關為界,在關外僅剩八城:錦州、寧遠、松山、杏山、塔山、中前、中後、前屯。山海關一帶的這些狹長戰線,也成為吳三桂最初的軍事啟蒙教育的園地。
吳三桂也親眼見到了與文官集團迥異的軍人政權在山海關一帶的成長壯大,他本人後來也成為了其中的中堅分子。他從軍是受父親吳襄的影響,但在成長為一名軍事奇才的過程中,對他影響最大的不是父親,而他的舅父——當時遼東督師袁崇煥手下第一名將祖大壽。
後人推究吳家發跡史,發現祖大壽在裡面起了決定性作用。這位祖大壽雖然位在袁崇煥之下,但在遼東實力及影響似乎猶有過之。作為遼東最炙手可熱的軍人政權的代表,他們全家世代守護遼東,所有的男性家庭成員幾乎都在寧遠、山海關之間任職,到祖大壽時,已歷五世。祖大壽是從最基層做起來的將軍,後與袁崇煥同守寧遠,獲“寧錦大捷”,名動天下,升為前鋒總兵,他的兄弟祖大樂、大成、大弼,子侄祖澤遠、澤沛、澤盛、澤法、澤潤、可法等,都上至總兵、下至副將、參將、遊擊的各級軍官,分駐寧遠、大淩河(遼寧錦縣)、錦州諸城。祖氏一脈,因為頗多軍事強人,終於成為遼西首屈一指的軍人巨族,崇禎一生刻薄少恩,但唯獨對祖家青眼有加,這也是有原因的。遼東世代征戰,地處苦寒,被稱為“危城”,當時朝中諸臣均以為險地,不願駐足,祖家在這裡坐鎮,實屬不易,故而“安撫”政策必不可少,崇禎雖愚,這層道理也還明白。
吳三桂的繼母為祖大壽妹妹,這個資源對於吳家的興衰非常重要。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也非等閒人物,他於天啟二年中武舉進士,此後投奔遼東巡撫李成梁處,多年征戰,戰功赫赫。吳家真正的興旺,是在吳襄投靠祖家門下以後,他長年來一直在祖大壽手下任職,後來更娶祖大壽妹妹為妻,最後累官至都指揮使,留鎮寧遠。崇禎四年(一六三一年)時,吳襄已是錦州總兵官,位居遼東八鎮首領之一,這個職位已經是明代一個軍區最高的官職,可擁兵萬人以上,因為這層上下級關係與裙帶關係,吳三桂早早的就得以進入軍中擔任要職。不光是他,吳家子弟也多數都進入軍中,到最後,與祖家一樣,成為而控制遼東勢力最強的軍人集團。
與以前的名將袁崇煥、熊廷弼、孫承宗、楊嗣昌、洪承疇等文人將領不同,吳襄早在多年前就注重培養個人的勢力。因為遼東地域險惡,崇禎多年來奉行的安撫政策也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祖、吳兩家向軍閥集團化的方向邁進。祖、吳兩家人除了執掌皇家軍隊以外,還明目張膽的擴充勢力,僅吳家就擁有數千家丁的私人武裝,他們身邊的親戚、部屬、心腹分佈遼西地區各城鎮,成為當地名副其實的土皇帝,即使皇帝,也不敢對之太過苛刻。
崇禎二年(一六二九年),皇太極率八旗兵第一次進攻明朝帝都北京,並在城外設反間計,令崇禎皇帝抓捕袁崇煥,當時祖大壽是袁的部將,他見主將被捉,激於義憤,竟然放棄勤王,率部逃離北京,掠山海關,返回寧遠。這樣的罪行,放在平時,早該死一千次,但是崇禎一反常態,竟然沒有處罰,這固然是孫承宗力爭的結果,但也看出即使是皇帝,亦對遼東望族有所顧忌,而祖大壽此舉與傳統士大夫“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的行為迥異。這個事出在他身上,而不是出在比他職位更高的袁崇煥、孫承宗等人身上,也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