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1/4頁)
青澀春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嬡說墓����鶉碩崛”狽教煜潞螅��襝乇環希����潁�敝獵����榱裳簟�
遷民鎮後來引起了朱元璋手下第一大將軍徐達的注意。他對遷民鎮的注意,其實是迫於無奈的。當此之時,元朝最後一位皇帝元順帝被打敗,元家天下盡歸於朱家天下之手,但是元朝勢力仍然縱橫漠北,徐達幾次與元家軍隊決戰,均未能將其掃清,山海關一帶當時歸屬於遼陽行省(元初定行省制)的瑞州,緊連著中書省所屬重地永平路的撫寧,此地處於遼西走廊要塞,歸平灤府(後改為永平府)管轄,因其地理位置顯要,自然成為元軍攻守之要塞地。
關城裡的少年英雄(2)
明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年),朱元璋已登大統,為防備退居漠北的元殘餘勢力,他採納徐達李善長劉伯溫等文臣武將之意,決定興修長城,加強戰備。徐達當時主持重修的是京北鎖鑰居庸關。
洪武四年,徐達上奏朝廷,要求遷移北平軍馬百姓,移師到永平府,這個永平府就是當年的平灤府,此時已被收復,改為永平府。明朝歷史上曾有過幾次移民,都是出於軍事目的,這次是首開先河。永平府一帶背處燕山地帶,境內人煙稀少,燕山以南是一片曠野平原,需要高山險隘,邊牆排布方可拒元軍殘部及一切外族勢力,所以移民於此,建設重鎮之打算就是一個為長遠考慮的“大手筆”。這一建議得到朱元璋採納,同年,十幾萬人的大遷移活動開始了。這是明代第一次大型的移民活動。這次移民的結果不光是增加了軍事上的實力,還促進了蠻荒之地走向繁榮的變遷。
洪武六年,元軍發起一次大規模的襲擊,燕山以南的撫寧縣城慘遭剽掠,元軍直犯瑞州、遷民鎮,所至之處,血火交融,一片慘景,撫寧滿目瘡痍,瑞州夷為平地,遷民鎮斷了人煙。此種情況下,明政府不得不再次發動遷民。周邊居民進入永平府的灤州,有的居於撫寧縣免耳山下,這次大戰使得建關之勢刻不容緩。
洪武十四年,一場決定性的戰爭打響了,這年十一月,元平章(輔佐丞相處理軍政大事的高官)完者不花與乃爾不花率數千蒙古兵入今盧龍縣桃林口,進攻永平府,激戰中明指揮劉廣戰死,千戶王輅分兵在遷民鎮、界嶺口設下埋伏,堵截蒙古兵的歸路,明軍又從燕河營出兵夾擊,元軍退走。至遷民鎮,進入明軍的埋伏圈,平章完者不花被俘,乃爾不花逃遁,這是明朝連年來與元軍殘餘勢力爭戰中取得的一次大勝利。勝利出現在遷民鎮,這一地由此引起徐達重視。
今天看來,說徐達是山海關真正的締造者是確信無疑的事情,這位帝國當時最具備軍事遠見的人才,在勝利之後並沒有完全沉浸在喜悅之中,當他在遷民鎮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之後,他開始思考軍事防禦方面的更長遠的問題。
由至高處向下望去,在山與海之間,徐達發現遷民鎮的地勢特點,頓時若有所悟。
遷民鎮在當時位於永平府界,橫跨遼西走廊,處在漢蒙兩股勢力的咽喉地帶,更難得的是還夾山襟海,“其地大山北峙,巨海南浸,高嶺東環,石河西繞,形勢險要誠天造地設”。(《臨榆縣誌》)這一望之下,徐達得出了上述的結論,於是果斷的發出了一個命令,“發燕山衛屯兵萬五千一百人,修永平、界嶺等三十二道關”,“九月甲申,衛城定名山海關。”
我們在這段描述歷史中可以發現,山海關從建城到城破,都與“甲申”這個詞有很重要的關係,在徐達逝去多年後的一###四年,是為甲申三百年,山海關再次成為決定中國命運的焦點,歷史在這裡出現了一個驚人的巧合。
徐達的苦心終於實現,此地成為軍事關口後,給遷民鎮帶來的不只是駐守燕山的屯兵一萬五千人以及一個嶄新的名字,更讓這個地方在以後幾百年的時間一直成為關係中國政治命運的要塞。山海關一帶成為了“關裡”與“關外”分界線。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關裡,關外是兩個社會,關裡是漢家文化,也就是農耕社會的世界,關外,則是遊牧民族,遊牧文化的發源地。長久以來,這兩種文化的鬥爭與融合、爭奪與取捨就從來沒有停止過。也因此在當時,誰擁有了它,誰就抓住了中原大好山河的“死穴”。
山海關建成後,作為軍事要地,不斷地得到完善,軍人政權在其中發揮著難以替代的作用。在山海關關外延伸處還有兩座軍事據點,因為比衛小,稱之為所,東門外三十里是中前所城,再行三十里,是前屯衛,就是今天遼寧的前衛,前衛之前三十里,就是中後所城,也就是吳三桂少年時經常活動的地帶。此地古來屬廣寧挾制,雖然佔地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