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右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它相同的特質。不過,社經背景其實也不全是由家庭收入(family ine)來界定的;它是許多社會因素及經濟因素的總合。我們在孩提時代所獲得的愛和支援、學習來的處世經驗、成長的環境,以及千百種其它因素,對此皆有影響。而我們情緒上、生理上的需要有沒有獲得滿足,更大大地影響了我們對人生的態度。常常,經濟狀況穩定的父母會比三餐不繼的父母,更能滿足孩子們多方面的需要(雖然也常會有例外)。
我的一個朋友和他十三個兄弟姊妹在愛達華州的農莊上長大。他的父母雖然只能讓他們有鞋穿、有飯吃,但那是個非常慈愛的大家庭!彼此間的行動更植基於虔誠的宗教信仰上。我朋友所有情感、生理上的需求,都能因此得到滿足。儘管他的家庭只比領貧民救濟金的家庭好一點點而已,但他看人生的角度並非否定而負面的。可見,錢絕對不是用來衡量「滿足度」的唯一指標。
一般來說,一個人的社經背景會對他的外觀和行為有很大的影響。經濟或情感面上都捉襟見肘的人,很可能終其一生都有一種「緊抓不放」的心態(就算後來他們擁有了財富或成功);他們可能變得冥頑不靈又缺乏信心、害怕、不近人情、不體諒人、小氣、不寬容、防衛性強,不願意開放自己。過去他們為了生存奮鬥得很辛苦,所以現在很防人、凡事都要要求回報。往好處看的話,他們可以說是懂得如何自力更生的人,所以會集中心志、全力以赴、不達目標絕不中止。 另一方面來說,需求總是得到滿足的人會比較有自信、有安全感、慈愛、慷慨、包容性強、會寬恕、並且開放。但如果所有東西都是自動送上門來的,那他們也會缺乏動力和爆發力,甚至變得享樂主義和自我中心。
如果在童年時我們嘗過歧視之苦,我們可能就會變得猜忌和有戒心;如果我們長期飽受批評,很可能就會變得吹毛求疵和不假顏色;但假如人待我和藹憐憫,我們可能就會變得慈愛。如果我們老是有一頓、沒一頓的,我們可能就會比較不願意付出──這些都無關乎我們的高矮、黑白、男女、或老幼,這就是社經背景總是主要的預測指標的原因。
人生滿足感
把一個人的同情心、社經背景列入三項最關鍵的預測特質中,似乎很合理。但第三項關鍵──人生滿足感──的重要性,似乎就沒那麼突顯了。但是,它卻對人們的思想和待人方式,有著深遠廣泛的影響。
第二章 學會見樹也見林(11)
個人或事業上的成功,都不能單獨觀之。一個人可能老是夢想著當醫生,但卻連醫學院都畢不了業,最後倒當上了護士。另一個人可能使盡力氣、克服萬難才達成了她畢生的理想,當上了護士。所以,後者會以一雙成功者的眼睛看世界,而她的同事卻會自認是個失敗者。
經濟上的成功也一樣,必須要考慮到個人的期望值。有人也許立志發財,想每年賺一百萬,那麼當他薪水只有五萬元時一定很失望。另一個人從來也沒想過能賺到上述的一半,那麼他就可能視同樣的五萬元為意想不到的大成就。他會想:「人生真美妙!」然後樂觀的做下去。
這些年來,在仔細的觀察這項特質後,我發現:能達###生目標的人,都看重人格與責任。他們比較有同情心、會鼓舞人、善於和他人相處,也很樂觀。他們同時也較能寬恕人、努力工作和勤勉奮發。
沒法達###生目標的人,則經常會覺得是受害者。他們會輕易地怪罪他人,而且變得尖酸刻薄、消極、悲觀、又會報復。通常,他們也比達成目標者更不勤奮、更好批評、更刻薄。
就像另兩個指標性特質一樣──同情心和社經背景,某人對人生滿足的程度,也比其它線索更能告訴我們此人的真面目;並且,要查出某人有多滿足也不是件難事,只要問幾個簡單的問題就好了,例如:「你在高中的時候想當什麼?」或者:「喜不喜歡你的工作?」或是:「如果你能改變你的人生,你想做什麼?」這些問題通常都能引出對方的反應,讓我們清楚看出對方是否已獲致個人的成功(這項資料也正是可以用得上的另一小片拼圖)。 統合起來
第一章〈準備讀人〉裡描述了我們該如何做讀人的準備。這一章強調的是,把成千上百個靠著你的耐心、勤奮和練習而挖掘來的線索,進一步歸納出模式的重要性。接下來的章節,則會揭露其它線索所可能(我要特別強調「可能」這兩個字!)透露此人的理念、態度和行為。但請務必記住:每個個體都是複雜而獨特的;你所讀到的,都不可能適用所有人或所有情況。
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