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距今6千年,那是怎樣的時代?大商祖先在人工生產以前的始族時代。每天,除了哺育的母親,工匠和必要的看守住地的人員,始族人都走出住地,去撿拾可以吃的食物,然後,再帶一些回來。這採回來的食物供給母親們。始族人沒有多少貯存的食物,就是冬天也要外出採食(或者冬眠),就是在這樣的能力下,流傳下來了這一部資料。公元前4千年,那是成千上萬個始族林立的時代,那是成千上萬的方言的時代。當成千上萬的方言史詩匯合在一部書中,這部書就是一幅“方言分佈圖”。
距今6千年的始族方言翻譯成古漢語,今天看來仍然象外國話。唯有商祖先方言保留古漢語的發音,而且,在古書中保留在“唯一的”一塊地區。這唯一的地區就是太行山:從漳河到衛河,這樣,就找到了商祖先的地區。
北次三經一共46山,也就是46個巫祠(或者叫作文化中心)的遺址。這46個巫祠分佈在沁水地區,衛河地區,漳河地區,滹沱河地區,桑乾河地區和西遼河地區。前文已經講述,生存在沁水地區的是芮城人後代。北次,這是從古河道角度對地域的劃分。從古河道(黃河)看,北相當於今天的河北和山西。
資料源自大商祖先的講述,從起源史詩開始一代一代的口頭流傳。祖先的講述在距今8千年有村落的時候就開始了。山海經分作山經,海經和荒經3個部分。山經部分在公元前4千年截止,晚不過公元前3500年。對資料的收集和匯總的過程在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2500年的千年時間裡完成。
資料在匯總以後又經過了長時間的流傳和多次的整理。山經資料以畫和文字的形式在巫祠(的牆壁)儲存,文字的書在公元前1000年以後出現。但是,那個時候的書只是供宣講,幫助記憶的提綱,就象古書春秋,尚書那樣,還不是今天的文字。今天的文字是周春秋時期的巫祠繼續宣講和整理,才漸漸的通俗和口語化。
公元前4千年,專業的巫祠建立起來。專業的巫從事以下幾項活動:
對始族史詩的宣講。這是從始族巫接續下來的活動。
主持祭祀。祭祀儀式往往與宣講配合進行。祭祀辭和宣講詞保留在山經裡。
組織*。這是始族人的文化娛樂生活。始族人的*有歌舞*和性*兩類。在歌舞*上,由人扮演動物歌舞表演。這是始族對動物的崇拜。這方面的內容也記錄在資料裡。性*是始族人重要的婚配生活。性*的內容在詩經裡能夠看到。
建房屋。在巫祠的房屋裡有繪畫和塑像。繪畫和塑像取材於動物崇拜的歌舞形象。
山經資料記錄了上面的巫祠活動。
公元前4千年以後,在黃河和渭河,巫祠普遍建立起來,巫祠的活動久盛不衰。山經的資料這樣收集和流傳。隨著巫祠活動的擴大,出現了中心巫祠。以巫祠為中心,為紐帶的新的關係,氏族關係出現了。氏族關係代替了始族關係。始族時代結束了,記錄始族文化的山經資料在這個時間截止。在巫祠裡,山經資料以繪畫,塑像和巫宣講的形式儲存和流傳。我們能夠想象,巫文化越是發達的地區山經資料也就越豐富。象北次三經匯總起來46個巫祠的資料。
北次三經是巫文化發達地區,在公元前3500年資料匯總已經開始。
在今天當作資料的山經,是古人畫在牆上的畫和塑像。這些畫象配合巫的宣講供氏族人拜祭。在今天,有宗教的殿堂,有文化的展覽,有歷史的博物館。在山經時代,巫祠就是這樣的展廳,巫以繪畫和塑像展示文化,展示生活,講述歷史。上面說到,古書山海經是方言時代祖先的講述,在今天閱讀困難需要翻譯需要解讀。在讀原文以前先取1小段試讀一下,希望讀者感興趣。下面以歸山為例:
(原文):
“其首曰歸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有獸焉,其狀如( )羊而四角,馬尾而有距,其名曰軍(馬旁),善還,其名自叫。有鳥焉,其狀如鵲,白身,赤尾,六足,其名曰賁(鳥旁),是善驚,其名自叫。”
(歸巫祠,上面有金玉,下面有碧玉,有一隻象羊的四角動物,馬尾,豬腳,正在叫:“軍……”軍一邊叫一邊將頭扭向巫祠。有一隻鳥白身子,紅尾巴,一邊叫:“奔……”一邊起飛。)
看,這是一幅畫:巫祠在中心。巫祠的南面和北面畫了玉和石。巫祠的旁邊一隻動物向巫祠看,一隻鳥正在起飛。
從這一篇資料能夠想象到,當年資料的收集者收集到這一幅畫,並且配著文字,記錄在北次三經。是的,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