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結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再鼓勵他們的兒子表達情感,如果他們努力去要求兒子,那就意味著他破壞了小夥伴集體的行為規則。
米切拉的故事
米切拉的父母是薩姆的鄰居,他們講述了過程類似但結果完全不同的故事,當他們的女兒米切拉長到四歲時,她開始拒絕家長擁抱或親吻她,在家或在學校都不行。米切拉的家長把她形容成一個脾氣暴躁的孩子,她寧願跑開也不和別人擁抱。像薩姆和特麗一樣,他們也選擇了尊重孩子自己的意願,不強求她和他們親熱。但是等孩子長到八歲時,她開始自願地擁吻父母親了,而且整個中學階段都是這樣。是什麼造成這種差別的?
是什麼左右著孩子的情感表達
當然,主宰個性和行為特點的因素絕不僅僅只有一個或有限的幾個,不過,發育心理學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幫助。下面的內容看上去有些抽象,但我認為對於男孩的情感發展具有非常實用的幫助。
對發育的剖析
發育心理學遵從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延續和轉變”,在生命歷程中,每個人的個性特徵和行為習慣要麼延續要麼轉變。《相互影響理論》(薩莫羅夫和詹德勒,1975)與《基因環境學》(斯卡爾和麥卡特尼 1983)都持這樣的觀點:環境條件應該與孩子的成長相適應,也就是說:孩子和他們的成長環境具有相互作用,並貫穿成長過程而同步發展。兒童的成長(包括感知能力、情感、氣質等等)會得到環境(父母、家庭、夥伴、學校等等)的響應,環境因素反過來又分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而且這個作用與反作用的過程不斷地持續著,並且環境和兒童的相互影響方式在不同的文化傳統中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這看起來有些複雜了,不過我認為可以歸結為:兒童和環境一起延續並轉變著。
為什麼說男孩的情感很重要(3)
理論的應用
現在,讓我們把以上理論應用到米切拉和耶利米身上。當米切拉固執地拒絕情感表達時,她的家長(環境因素之一)作出了回應:他們沒有強迫她,於是她延續了對他們的冷淡。儘管如此,米切拉的家長並沒有停止對她的親情表示,而薩姆和特麗則沒有保持對他們的兒子耶利米這樣做。米切拉的父母即使不被她接受也沒有停止過這種親密的表示,從家裡到幼兒園並一直到她上小學,他們以特殊的方式向女兒傳遞著感情。雖然他們尊重孩子的願望不去擁抱或親吻她,但是家庭環境仍然不斷地促進著米切拉的親情表達。
米切拉和耶利米同樣厭惡家長的親情行為,但他們的結果卻不同。最初,他們由於性格和感官的原因都不接受身體方面的親密行為。他們的這種拒絕行為很難準確地從他們自身找到某種特定原因,也無法證明是不是由於家長或小夥伴們的某種回應影響了他們的童真。
我們看清楚的是最終米切拉對他的父母表現出了親情而耶利米沒有這樣。如果當初米切拉的家長不再發出感情的訊號,而是認定“她是那種冷酷型的孩子”,她的行為也許不會轉變,或許她會像耶利米那樣感情冷漠。然而,如果情感發展過程是持續不斷的(實際上正是這樣),那就總是有機會來改善家庭環境因素,從而教會像耶利米這樣的男孩理解並表達感情。
直面顧慮所在
把米切拉和耶利米的例子綜合起來看,最引起我注意的是雙方家長的思維方式,他們分別按照自己對規範兒童情感表達的文化規則的理解,做出了自認為是最好的決定,這就是顧慮所在。整個文化環境對家長們不斷施加著壓力,它們不願意讓自己的兒子看起來“多愁善感”。性格軟弱對兒子自身極其不利,而且讓家長也感到很羞愧。但女孩的家長就感受不到這種顧慮,米切拉的父母親苦口婆心地向他們幼小的女兒“示好”的行為是非常適應文化環境的,而耶利米的家長就缺少了這種文化上的支援。
雖然評價的標準不盡一致,但以上兩種情形哪一種會給孩子一個健康、積極的人生經驗是顯而易見的,同樣顯而易見的是家長們如果處理不當,將對兒子的情感表達產生相當大的負面影響。我認為家長無論是努力試圖讓自己的“脆弱的”兒子“強大”起來,或是把兒子看得不懂規矩又無可奈何,他們的願望都是良好的,但是我覺得這兩種態度都是錯誤的,它們妨礙了家長認真考慮兒子情感的重要性。
先入為主
家長們的一些顧慮可能是在於“先入為主”,我用“先入為主”這個詞形容家長們希望從孩子的現在判斷出他們的未來。例如:一個三歲的男孩愛哭,父母就擔心他到了中學也會有愛哭的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