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之冰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我在《諸葛亮擇主與拜相再認識》一文中曾經剖析了關羽與諸葛亮的矛盾,這裡再略作補充。其實,羽、葛之間不僅有爭奪權力的暗鬥,更重要的是他們對蜀漢爭奪天下的政治與外交主張截然不同。聯吳抗魏是諸葛亮外交戰略的核心,“不交吳,則內掣於吳而北伐不振”王夫之:《讀通鑑論》卷十。。諸葛亮為“交吳”而嘔心瀝血,成為其一以貫之、至死不渝的外交政策。但關羽卻絲毫不能理解諸葛亮的良苦用心,他在聯吳抗魏的大政方針上處處與諸葛亮作對。他辱罵孫權為“狢子”(意謂禽獸),還露骨地表示:“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言下之意,他一旦攻克樊城,立即就要移師滅吳。由此足見,關羽的所作所為完全破壞了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方針。所以,章太炎指出諸葛亮如不除去關羽,則必“將掣撓吾大政”。王夫之不愧為大史學家,他說:“欲合孫氏於昭烈以共圖中原者,魯肅也,欲合昭烈於孫氏以共拒曹操者,諸葛孔明也,二子者守之終身而不易。蓋吳則周瑜、呂蒙亂子敬之謀,蜀則關羽、張飛破諸葛之策。”王夫之:《讀通鑑論》卷九。又說,赤壁之戰,羽未有寸箭之功,“羽於是以忌諸葛者忌肅,因之忌吳,而葛、魯之成謀,遂為之滅裂而不可復收”。同①。船山先生的分析何其精闢,不由人不喟然歎服!既然關羽已成為諸葛亮聯吳抗魏戰略方針上的絆腳石,諸葛亮對關羽“臨沮之敗”作壁上觀也就不是毫無道理的事,我們又何必為之驚訝呢!
諸葛亮袖手關羽“走麥城”辨析(4)
最後,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討論,即蜀漢是否討論過發兵營救關羽。我感到這裡或許還有某些隱情。上文曾提及《三國志》及裴注無隻字提及此事。這對後人而言,自然成了千古之謎。其實,恐怕《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本人也無從瞭解歷史的真相。因為陳壽出生(公元233年)時距關羽遇害(公元219年)已有十餘年。當然這還是其次,問題的關鍵是有蜀一代不設史官。故陳壽修《蜀書》所蒐集的資料遠不如魏、吳(按:魏、吳皆設史官,有自己的國史)。在蜀國沒有儲存官方檔案,民間傳聞亦不可靠的情況下,陳壽修《蜀書》的難度可想而知。所以《蜀書》在《三國志》中卷數最少,也最為簡略。此事的關鍵,即《關羽傳》的篇幅極短,使後人無從窺探其中的細節。蜀漢為何不修國史,其因不詳。我認為,作為開國之君劉備的責任不大,因為他當皇帝時間極短,不足三年就駕崩白帝城了。劉禪繼位,“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所以蜀漢不設史官,與諸葛亮大有關係。至於葛氏為何要違背漢家故事,就難以探究了。餘大膽揣測,或許蜀漢統治階級上層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不便披露,公之於眾吧!按:有關關羽失荊州的詳實分析請參閱第四章第二節“襄樊之役與關羽失荊州”。
電子書 分享網站
補記
隨著山東電視臺對我的採訪,以及同某些學者的商榷,使我對關羽“臨沮之敗”有了更為深入的思考,我並不同意某些媒體擅作主張、刻意炒作,將我所撰的《諸葛亮擇主與拜相再認識》一文中有關諸葛亮與關羽關係的部分單獨抽出來,改頭換面成《諸葛亮借刀殺關羽》,並以此來譁眾取寵,說是“專家抖猛料”、“驚人的大發現”云云。其實,諸葛亮不救關羽並非我一人之發現,而是由章太炎先生首先提出的,我僅在章氏的觀點上作了更為詳實的考證。
其次,“借刀殺關羽”一詞殊為不妥,因為如果是“借刀”,諸葛亮就是整個事件的蓄意製造者,是一個陰謀家。然而,襄樊之戰的爆發以及戰役的嬗變過程有許多偶然因素,關羽“水淹七軍”、“圍攻襄樊”,曹操增派大批援軍,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關羽“走麥城”,都是一步一步發展而來的,誰也無法事先預料。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他也不可能預測、把握戰局的演變。襄樊之戰的失利不是諸葛亮所導演的,他僅僅對整個戰役採取了“壁上觀”的態度,致使關羽兵敗臨沮,蜀中卻無一卒往援。這就好比關羽落水,危難之際,諸葛亮卻不肯施以援手,坐視其自生自滅。而“借刀殺關羽”的含義則成了諸葛亮是元兇,是殺害關羽的劊子手,這與“不救”大異其趣,餘以為兩者斷不能混淆。
txt小說上傳分享
諸葛亮袖手關羽“走麥城”再辨析(1)
兼與盛巽昌研究員商榷
拜讀了盛巽昌研究員的近作《質疑諸葛亮“借刀”殺關羽》(見《探索與爭鳴》2005年第6期)後,感到盛文有很多地方不符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