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4/4頁)
上網找工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工具是“德”和“禮”,治的工具是“政”與“刑”。
孔子認為,養民是第一要務,也是仁愛思想的一種表現。所以,博施濟眾被孔子認作是聖人之業。從政做官的好壞就是看他們是否能夠體恤下情,所謂“裕民生、輕賦稅、惜力役、節財用”。
孔子的養民論,是以民生富足為目的,但又認為人民做到了自足即可,豐衣足食而不是財富的多寡失衡。所以他說“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自給自足就可以了,不能使民眾的貧富懸殊太大,――可以向富人多徵收一些賦稅,“輕賦稅”是面向一般平民百姓的;官府徵用民間勞役,也應該好好珍惜而不能殺雞取卵,類似於今天說的“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而政府本身應該節省財政支出,否則就會影響社會的安定繁榮。
不過,在孔子看來,養民是國家的必要政策,但還不是最高政策。國家的目的固然要使屬下的人民豐衣足食,更重要的還是提升人民的美德與品性。――這是孔子要求做官者的教化之責,所以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之間,孔子更在乎的是政府與民眾之間的互信,沒有這種相互的信任,政府也將沒有立足之地。
教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