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頁)
上網找工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咧�洌�鬃癰�諍醯氖欽��朊裰諡�淶幕バ牛�揮姓庵窒嗷サ男湃危���步�揮辛⒆闃�亍�
教化也是源於仁學。孔子認為,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修身立德之功仁者既已有之,就應該成人之美。由近及遠,推己及人,使天下人都受到同化,唯有如此才能至善歸仁。――這就是“博施濟眾,天下歸仁”的內涵所在。教化濟民不僅僅是孔門的治國之術,也是他們的使命。因為孔子認定,接受過“君子政治”教育的做官者(君子儒),其德行與才智是遠遠要高於民眾(小人儒)的。
二、孔子:仁學招牌的雜貨鋪(4)
孔子的教化之道,首先是以身作則。他認為,從政做官就是力行仁學原則,“仁”是官員修身的起點。“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修身以正人,“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孔子認為,以身作則是收效最快而且成功的治國之術。如果可以以身作則的話,那就可以“不令而行”,甚至“無為而治”了。
實際上,從《論語》中的對話也可以看出,孔子平時傳授給弟子的,多半就是這些教化民眾的治理之術。他心目中的教化之術注重培養個人的品格,並不注重智識與技能,即使是那些射御之術也只是薰陶人格,並非強身健體的鍛鍊,更沒有謀求生計的考慮。所以孔子的仁本政治對於後世那些終身未能獲得仕途的讀書人來說,簡直就是一種災難,尤其是落魄之後容易掉入到遊民群體之中,成為顛覆社會的力量。――這大概是孔老先生從來沒有想到過的。
現代政治認為,政治不外乎治人和治事。孔子秉持的觀點則是“政者正也”,認為政治就是教化人民,既不是治人也不是治事,政治等同於教育,君主與老師一樣。這大概是因為孔子教書先生的身份使然。國家官學本來就有庠、序、學、校等,大概孔子要將政治機構看做是培養全體國民人格的偉大組織吧?
孔子的治國之術還有政刑之道。他的所謂“政刑”無非是典章法令以及文武方策。孔子大概相信,教化之功可以收到無為之效。但是,他也相信,人類天賦參差不齊,天資聰慧的與稟性愚鈍的總是存在。天下百姓之中,不能教化和教而不化的榆木疙瘩也的確不少,所以國家不可能廢除法令、懲戒作奸犯科之人。但孔子仍然覺得政刑之功實在有限,只能充當彌補連教化也無能為力挽救的頑冥之徒,充當輔助教化的工具而已。可見孔子的治國之術天然地傾向於擴大教化、縮小政刑。
思想毛坯,管理闕如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論語·為政》
孔子在世的時候,因為教書、編著獲得了一些名氣,行走於列國之間叫賣他的那一套標榜仁義為本的政治思想,想要撈一個一官半職實現他的治國理想。但現實卻很無情,並沒有得到哪一位君主的青睞,所以始終還是沒有訴諸制度的設計,也就沒有像樣的管理制度問世。也就是說,孔子只是提供了一大堆思想的毛坯,雜亂不堪,而且最終還沒有成型,所以後世的儒生將其解釋得歧異互見。這也並不奇怪。
實際上,孔子這一套以“仁學”為主旨的治國之術恐怕很難付諸制度的設計,因為太主觀了,沒有標準,而且難免自以為是,又是一家之言。貌似輕鬆的坐而論道,若要行之於實實在在的管理就有點勉為其難。蕭公權先生認為,孔子的政治思想不過是“仁治”與“從周”,兩者相互為用,不可偏廢。為政以德,以德治國。孔子希望治國者都是民眾的道德模範,能夠以身作則,做全民的表率。這在當時就行不通,諸侯之間沒人理睬;後來也只是讀書人做官以後標榜的口水,很快就流於虛偽。所以,孔夫子難免和柏拉圖一樣被人譏為堂吉珂德。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只能化為理想的泡沫。
民國時代,重讀經典的梁啟超在其所著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做了如是斷論:“儒家言道言政,皆植本於仁。”不過,仁這東西,作為私人道德並不好衡量;作為社會倫理與治國原則又太籠統,既然不能行之於法,光憑道德鼓吹當然無濟於事。先秦之後,法家搶了儒家之先,穩坐了一段時間的寶座,原因大概就在於此。
。。
三、老莊:清靜無為之治(1)
老子和莊子的身世已經很難考證,尤其是老子。據說老子活動於公元前6世紀前後的春秋時代,熟習舊禮,做過周代守藏室的官員,被孔子請教過有關“禮”的典故,周亡以後避官隱去,過函谷關時應關令尹喜之請,著書上下篇五千餘言,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