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2/4頁)
上網找工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覺得有一套治國施政的理念,而且特別不想甘居平民,混同於一般的市井小民,想以道德學問取得晉身之階。所以他對仕進致用之術下過一番苦功,事事不恥下問。實際上,孔子的這一套就像現在的管理諮詢公司提供的業務那樣,可以幫助王權提升政府機構的管理水平;只不過自己並不是收點諮詢費就算了,而是想謀得一官半職。
孔子既然標榜自己是殷商的後代,想必也是一種拉大旗做虎皮的託詞。商周時代以來官府就有的史官文化傳統,到了春秋戰國已經無人維繫,散落到了民間,――此所謂“禮失而求諸野”。飽讀史書而又不恥下問的孔子在這樣的時代風氣下如魚得水,開創了民間辦學的先聲,將先前官家一手把持的王學轉變成了私學,傳授給弟子們的都是一些君子必備的禮儀。既然周代王朝已經分崩離析,現成的規矩又無從說起,那周代的王室禮儀就成了孔子佈道的教材範本了。
按照儒家自己的說法,當時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儒家立論之初似乎就有了禁錮思想的先天基因。當年周公所制定而推崇的周禮,除了魯國,恐怕就沒有多少諸侯小國真正懂得它的玄妙了。不過,恰恰因為各國都有各自的文化、風俗、傳統、語言和文字,才會有春秋戰國時代思想上的百家爭鳴。現在看來,禮崩樂壞不僅不是壞事,反而是好事。諸子百家之中,儒家主張復古,推崇周禮,認為周初才是人類最美好的時光。孔子力圖抬高周禮的身價與影響,正是儒家思想的最好寫照。
儒家一心要推崇周禮。公元前500年,齊魯兩國有過一次“夾谷之會”,孔子剛剛做官不久,以大司寇的身份列席雙方的禮節。齊國表演的是膠東半島部落的土著舞,孔子指責說齊國不該讓野蠻人表演,而應該使用傳統的周代宮廷舞。齊國人自知理虧,立刻演出傳統的宮廷舞,不過卻是宮廷中平時演出的輕鬆喜劇。被孔子一聲斷喝,認為“匹夫戲諸侯者,罪當死!”讓魯國的衛士把那些無辜的男女演員趕下了臺,砍去手腳。與魯國不相上下的齊國不僅接受了孔子的羞辱,還割地給魯國。以孔子為始祖的儒家自恃秉承周禮,當然看不慣諸侯各國的自由發揮,其政治思想也是如此。
二、孔子:仁學招牌的雜貨鋪(2)
周禮是封建等級制度和宗親禮法的一種形式。春秋以後,王室衰微,諸侯爭雄,車未同軌,書不同文,各地方言互不相通。供奉周室,共尊周禮,就成了諸侯各國之間的共識和規矩,藉此互相認同,否則整個周朝還能以什麼統領天下?“禮者,政之本也。”――儒家最注重這套禮節,並以此睥睨諸子百家,認為等級和禮法是任何時代都必需的,而儒家能提供最豐富、最全面、既有歷史文化基礎又有民眾尊信的禮儀,所以被漢武帝以及後世的專制王朝採納,這大概不是歷史偶然的選擇。尤其是一個專制政權落定之後,上下就有了等級,賓主也有尊卑之分,所以,儒家是最好的選擇。
自孔子以降,真正還想以周禮為行事準則和治國之道的大概也就是王莽一人。王莽是正統儒生,大學者。不過,王莽這樣的復辟沒有搞成,在後世儒者的眼中也成了絕頂的反面人物,甚至是笑料。從政治思想的核心與精神來說,周禮是封建時代祭拜天地、敬事鬼神的把戲,而秦漢以後的歷代王朝都是專制的;封建的精神是橫向的,幾乎就是平等的,封土建侯是分權的,而君主專制的精神是由上而下縱向的,是集權的,一切號令統統歸於君主。推崇周禮本身是一個復古的舉動,復古本身就意味著思想禁錮。儒家對於異見一貫都是排斥的。如果後世王朝只能將一個三千年前的所謂禮法一代代地重複下去,那歷史豈不是在倒退?
幸好官學式微,孔子借私學傳授之便,將自己的治國理想灌注於其中,盡情闡發。當時官府的史書文獻流落到了社會,成為大家的共同文化,這就是所謂的“六經異傳”(六經缺樂,也就是五經),孔門又是第一傢俬學,編纂刪改“五經”就成了儒家的一家專利和獨門秘籍――這也像中世紀的基督教教會――藉此闡發孔子的政治思想,儒學與經學合二為一塑造了後世兩千多年的基本文化風貌。《易經》、《春秋》、《詩經》、《書經》、《禮經》就是人們所熟知的“詩、書、禮、易、春秋”五種。值得一提的是,孔子修訂《詩經》時,純粹按他個人的取捨標準,只儲存了他自己認為有價值、“思無邪”、有標本意義的三百首,其他的統統都被拋棄——這可能是中國上古文化最大的損失。
君臣父子,名正言順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