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3/4頁)
上網找工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至君主立憲也無法立刻實行,只能以開明專制作為過渡。
梁啟超曾經精神抖擻地撰文向君主專制開火,一度極其崇尚民治,因為康有為說過,“為治者,官之為民治,不知民之自治之周也。故人之變法言治民,吾之變法先言民自治。”然而康梁兩人都主張君主立憲。――改良派固然可為伸張民權而疾呼,但未曾觸動君主權威,民權思想難免不會徹底。梁啟超可以算是較早將中國歷史上的重民思想稱之為“民本思想”的人物。顯然,其源頭可追溯到黃宗羲《原君》中所闡述的“君為民害”論、“民主君客”論和“萬民憂樂”論。不過,後世學者尤其是新儒家認為黃宗羲的思想已經殊異於傳統儒家重民、愛民、為民請命等等舊民本思想,因而將其抬升到了“民有、民主、民治、民主監督”的高度――所謂“新民本”思想。不過,梁啟超的確評價過黃宗羲“最有影響於近代者,則《明夷待訪錄》也”。
中國曆來就有所謂“文章乃經國之大業”的傳統,康有為、梁啟超也難以脫俗。從黃遵憲的“詩界革命”,到梁啟超“今欲改良民治,必自小說界革命始”。康梁等人都提倡過小說,要用小說來糾正國民吸鴉片、考八股、纏小腳的惡俗。得知日本明治維新時也曾經利用過小說後,康有為在《日本書目志》中,將“小說”單獨列為一部,與“文學”並列,並且提出“易逮於民治,善入於愚俗,可增七略為八,四部為五,蔚為大國,直隸王風者,今日急務,其小說乎!僅識字之人,有不讀經!無有不讀小說者。故六經不能教,當以小說教之;正史不能入,當以小說入之;語錄不能喻,當以小說喻之;律例不能治,當以小說治之”。“今中國識字人寡,深通文學之人尤寡,經義史故,亟宜譯小說而講通之。”康梁等人對小說的評價有了重要的突破,認為小說可以成為民眾的“教科書”,能夠起到經史所起不到的“教化”作用。經史的作用是“治國平天下”,康梁認為小說也可“治國平天下”,它可以將經史所載之“道”,用更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讓那些看不懂經史的人接受,這就是小說的功能。――梁啟超等人視文學為工具,把文學當作政治傳聲筒的觀念,極大地拖累了後來數十年的文學觀。
孫中山:政治是“眾人之事”
“凡是革命的人,如果存有一些皇帝思想,就會弄到亡國。因為中國從來當國家做私人的財產,所以凡有草莽英雄崛起,一定彼此相爭,爭不到手,寧可各據一方,定不相下,往往弄到分裂一二百年,還沒有定局。”——孫中山
1830年代之後,議院、三權分立、公民自由等觀念隨著傳教士闖入中國,但卻被國民視為海外奇談,甚至異端邪說。整整70年後,始被主流文化認同。――這一非同小可的文化變革背後,是第一批睜眼看世界的先驅們察勘西方政治的成果,特別是戊戌前後第一次啟蒙運動的影響。
1840年代之後,以《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四大條約為始點,國家存亡危機日甚一日,傳統文化已經捉襟見肘,國人的自卑心態愈來愈深,只有外借西方思想資源。鴉片戰爭刺激了魏源、徐繼畲等人探求西方民主政治的興趣,中法戰爭則激發了鄭觀應、王韜等早期改良派的立憲議論,甲午戰爭又催動了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改良的嘗試,八國聯軍入侵更使孫中山高擎“民權共和”的大旗,提出了民權共和國的方案。――民權思想變遷的軌跡從改良推進到了革命。
戊戌變法失敗之時,康梁等人逃亡海外,匯聚到日本,秉持著他們一貫的立憲保皇宣傳。而孫中山等革命黨人也積聚在日本。改良與革命兩派時常辯駁,展開筆戰。清政府則被迫推行所謂的清末新政(1901-1911)――憲政民主。20世紀開端的中國,三方力量此消彼長,他們之間的角逐大致構成了清末民初的政治氛圍。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十四、西學東漸後的唾沫與熱血(6)
1905年,清政府派員出國考察政治,籌定憲法大綱,向憲政邁進;1906年9月正式宣佈預備立憲,走議會民主之路。1907年9月下令設資政院;10月命各省速設諮議局;1909年10月各省諮議局第一次會議開幕;1910年10月舉行資政院會議。――這些都是中國民主政治不可忘記的事件。不過,政治考察報告、立憲奏章、變法建議,乃至章程、法律,都是梁啟超等流亡者或留學生捉刀代筆的。
1905年,梁啟超仍然還在推動他的君主立憲;1907年10月,他領銜的政聞社成立,儘管不到一年就被清政府解散,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