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3/4頁)
上網找工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子的貴民論以及教化功能;“受命於天者君也,受命於君者臣也。臣不其職,則君以為不臣。君不修其職,天其謂之何?”重申孟子的誅君之論,認可民眾可以反抗暴君的事實。
君職在於養民。方孝孺的政治思想就是養民。一是“用天之所產以養天民”,君主的職責是“導之以取之之方,資之以用之之要,使生乎天地之間者不至於無用,用天下之物者不至於無節”;二是“民易治也,在乎治之有法”,譬如“使之有土以耕,有業以為,有粟米布帛以為衣食”,或者“為學以教之,行道以化之。使之浸漬乎禮讓,燻蒸乎忠厚,知暴戾詐偽不率倫紀之為非,然後可得而息也”。
方孝孺的仁義禮樂之道並非虛言,主要表現為井田制與宗法制。對於農業社會來說,只要耕者有其田則國無貧民。當土地被鄉紳豪強大肆兼併之時,井田制也就被破壞了;而井田制一旦被破壞,社會的貧富差距就會越來越大,秦始皇的覆亡就是源於貧民的暴亂。――此類貧民實際上就是遊民,遊民的力量足以推翻任何一個暴政。在他看來,農民的土地不可被侵奪,使他們有田可耕,這樣就不會有社會暴動。其次是宗法制的完備。宗法始於家族,而家族又在國家之前,所以應該完善鄉族制度,由德高望重的人做族長,從田地、教化、祠堂與###四個方面敦行禮義道德與仁政教化,使民眾安居樂業,不至於滋事生亂。
蒙古南下入侵,元代90年的暴政讓方孝孺深思《春秋》典籍中的夷夏論。中原的帝國心態一直將外族視為“夷狄”,歷來都是中國居內以制夷狄,而夷狄居外以奉中國。然而北朝與蒙古兩次席捲中原,漢人飽受恥辱。蒙古此次開創元代,程朱學派大儒許衡居然為之籌謀劃策號令天下。朱元璋起兵抗元就是藉著民眾的仇元心理,打著攘夷的旗號舉事的。方孝孺認為《春秋》中的夷狄“自秦以來襲禮義而為中國”,許衡的儒家禮儀豈不是正好使之“襲禮義而為中國”了?――方孝孺的解釋在此無法說通,因為夷夏論本來就是無稽之談,儘管它可能有民族國家的意味。
劉基與方孝孺的政治思想可算是明初儒學的反撥之舉,而張居正、呂坤之流則仍然留戀於尊君思想之中,一個尊君走向極端,以至於自己逃過了殺身之禍卻拖累了子孫;一個卻圓滑持中,既有調和各派偏激思想的意願,也可能已經對君主專制飽含了失望的情緒,只是戀棧於官位苟且偷生而已。。 最好的txt下載網
八、漢宋以來儒學的數次復興(6)
張居正從政做官,思想見之於他個人的文章及其在任上之時的手段。張居正的尊君思想體現在他的致用論上,而且將宋明理學的功利派思想反其道而行之,可以算是不懼世人見笑的特立獨行之士。譬如功利派視理學派的心性之學純屬無用,而張居正則將其性命之學與經濟節用相容並使。他說“學不究乎性命,不可以言學;道不兼乎經濟,不可以利用”。而且他對君主專制之下的學術之弊也看得相當通透,“修身正心、真切篤實之學廢而訓詁辭章之學興”,所以“雖號大儒宿學至於白首,猶不殫其業……學不本諸心而假諸外以自益,只見其愈老愈弊也矣”,而“欲救學術之弊,極性命、經濟之用”又有什麼標準呢?張居正認為,標準就是“今王之政令即學術之指歸”,否則,即使自立門戶也是離經叛道之舉,只能安守本分供君主調遣,“士未遇時則相與講明所以修己治人者,以需他日之用;及其服官其事,即以其事為學,兢兢然求以稱職免咎者,以共上之命,未有舍其本事而別開一門以為學者也”。
逢迎君主專制,張居正政見之苛刻並不亞於商鞅、李斯等上古前輩,以儒家經學作為謀求仕途利祿的進階之道,不僅鼓吹抑異學、禁私學、不議政的政策,而且通告天下,“國家明經取士,說書者以宋儒傳注為宗,行文以典實純正為尚。今後務將頒降《四書、五經、性理大全》、《資治通鑑綱目》、《大學衍義》、《歷代名臣奏議》、《文章正宗》及當代誥律典制等書,課令生員誦習講解,俾其通曉古令,適於世用。其有剽竊異端邪說炫奇立異者,文雖工弗錄。”――程朱理學被奉為國家正學,抑制“異端”之說,可見其專制的用心!
力禁朋黨,而且堵斥異見。“聖賢以經術垂訓,國家以經術做人。若能體認經書,便是講明學問,何必又別標門戶,聚黨空談。今後各提學官督率教官生儒,務將平日所習經書義理,著實講求,躬行實踐,以需他日之用。不許別創書院,群聚黨徒,及號召他方遊食無行之徒,空談廢業。因而啟奔競之門,開請託之路。違者提學御史聽吏部都察院考察奏黜,提學按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