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增長,由於作為分母計算的股東權益相應增大,本該是較高的淨資產收益率這時候反而會大大下降。顯而易見,這兩種情況都與實際結果背道而馳,所以應當剔除按市場價計算的方法,改按成本價計算。
非經常損益專案
巴菲特認為,衡量上市公司經營業績時,應該排除所有資本性收入和損失,以及有可能影響經營業績增減的其他特殊專案。
也就是說,投資者應該考察的物件,簡簡單單的是上市公司由於經營所得實現的每股收益。這個資料能表明該公司利用現有資本、透過業務經營尤其是主業經營產生多少利潤。
容易看出,巴菲特的這一招能夠達到一箭雙鵰目的:一方面,能夠引導投資者在考察該公司時,把目光集中於公司的經營業務尤其是主營方面是否具有持續競爭優勢和經濟特許權;另一方面,實際上也是警告公司管理層不要因為業績不好就耍什麼花招,矇蔽投資者的眼睛。
槓桿比率
巴菲特認為,上市公司的收益應當是在沒有負債或很少負債的背景下實現的,這才能真正體現股權資本能夠帶來多少收益。他在伯克希爾公司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每年都要不厭其煩地提到自己喜歡的企業標準之一就是“少量負債”或“沒有負債”。
他認為:“優秀企業的投資決策,會產生令人滿意的業績,即使沒有貸款的幫助也一樣。”除非特殊情況,例如負債權益比率特別高,或者該公司重要資產的資產負債表賬實嚴重不符,這時候才允許負債存在。
道理很簡單,因為這時候該公司本身就不在一個正常狀態,不借助於負債經營根本就無法維持下去,更談不上起死回生了。
本書認為,從中國人容易理解的思維方式看,財務槓桿(負債經營)在巴菲特眼裡可以形容為病人所吃的藥。只有當這個企業“病”了才需要用“藥”,正常人不需要吃藥,正常企業也不需要貸款。不難看出,這一觀點和中國人中有太多的人相信負債經營截然相反。
為什麼巴菲特會抱有這樣一種觀點呢?應當說,在正常情況下增加負債的確會有助於提高每股收益,從而提高淨資產收益率,可是這卻會讓企業承受一定的經營風險。負債率越高,承受的經營風險就越大。
在巴菲特看來,這時候即使該企業每股收益再高也不稀罕,因為他根本就不希望他的投資有不必要的投資風險和經營風險。這一點他對伯克希爾公司是這樣,對伯克希爾公司所投資的企業也是如此。
巴菲特自知之明地說,有人認為他這種一貫保守的財務政策是一種錯誤,可是他不這麼認為,這一點在伯克希爾公司的經營業績上就能得到最好的證明。
他說,伯克希爾公司過去的淨資產收益率年平均高達,就是在槓桿比率符合傳統慣例的情況下創造的。在1965年股市暴漲時期,伯克希爾公司如果透過大量負債投入經營,取得良好業績的機率完全可能高達99%、由於內外部因素影響導致業績下滑的機率只有1%。但即使這樣,他也不會去冒這個險,過去不會,將來也不會。
【巴菲特智慧結晶】
巴菲特認為,考察淨資產收益率指標要剔除一些不正常因素。總的原則是,目光要集中在沒有負債或很少負債的背景下,考察該公司透過主業經營能得到多大收益,主要是看是否具有持續競爭優勢。
股息分配與投資報酬率有關
在衡量一家公司長期經濟表現時,我們保險子公司所持有的股票會以市價(扣除假設真的實現須付的所得稅),而若我們前面所作的推論正確的話,那些不具控制權的股權其未分配盈餘雖然不規則,但最後終究會找到路,反映在我們公司賬上,至少到目前為止確是如此。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現身說法】
巴菲特認為,淨資產收益率(ROE)是衡量一家企業盈利能力大小的最常用指標,所以毫無疑問,要選擇淨資產收益率指標高的企業作為投資物件。不過他認為,這裡的淨資產收益率如果遇到子公司要向母公司上交利潤的話,如果實際上沒上交,那麼這時候就要模擬上交,並且扣除如果真的上交需要交納的所得稅,這樣得到的結果才是真實的。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1981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說,伯克希爾公司在衡量下屬子公司中沒有實行股息分配企業的長期經濟表現時,就會在這些子公司所持有的股票市值,扣除如果真的要進行股息分配而繳納的所得稅。道理很簡單,因為那些不具備控股權的企業,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