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場。這時候的伯克希爾公司雖然同樣願意繼續為客戶服務,但由於不肯加入低價競爭,所以市場份額不得不被同行搶去。但這時候伯克希爾公司的經營原則依然十分明確,那就是透過這種低價競爭所得到的業務少一些也好,所以往往會暫時退出進行觀望。所以巴菲特說,從這一點上看,伯克希爾公司“經常扮演著市場供需矛盾調節的角色”。
巴菲特舉例說,伯克希爾公司有一位老股東長年經營著紐約的一家保險經紀公司,該公司有許多客戶正是伯克希爾公司希望交往的,但出於職業道德的關係,他只能為他的客戶服務。1987年,美國保險市場價格大幅度滑落,他發現伯克希爾公司的保單費用要比其他同行貴許多,所以他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趕快把他的客戶保單從伯克希爾公司轉移到其他保險公司。這樣做的理由很簡單,因為他必須為他的客戶節省費用。
而與此同時,他馬上又做了另一個動作,那就是買進更多的伯克希爾公司股票。道理同樣非常簡單:因為其他保險公司都在殺價競爭,僅有的一點利潤全部拼光了,只有伯克希爾公司根據自己的經營原則定價,依然有利可圖。換句話說,這時候只有伯希爾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最高,他當然希望自己能擁有更多伯克希爾公司股票了。
他說,如果有一天伯克希爾公司也加入了殺價競爭行列,他就會進行反向操作——把業務繼續介紹給伯克希爾公司,同時丟擲伯克希爾公司股票。前者表明,在相同的價格條件下,他寧願選擇伯克希爾公司的服務;後者表明,這時候伯克希爾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也會降低到一般水平,他就沒有必要繼續對伯克希爾公司股票情有獨鍾了。
這個例子一方面很好地說明了保險業務的特殊性,以及巴菲特是如何堅守自己經營原則的;另一方面也很好地說明了這位巴菲特的忠實信徒是如何根據淨資產收益率來投資股票的。
【巴菲特智慧結晶】
巴菲特認為,每個行業的股票在淨資產收益率方面的表現有其特殊性。投資者當然既希望能享受到更加價廉物美的服務,但同時也同樣希望該公司能夠給你帶來切實可行、高於一般水平的投資回報率。
要以合理的價格買入股票
整體而言,我們在無控制權公司的經濟競爭力反而比具控制權公司的公司來得佳。可能的原因是,在股票市場上我們可以合理的價格買到部分優秀企業的股權,而若要透過購併談判的方式買下整家公司,其平均價格可能遠高於市價。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現身說法】
巴菲特認為,投資者買入股票的價格必須合理,買入價格過高是老天爺也不同意的事。只有買入價格合理,才能談得上確保獲利回報。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1981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說,從整體而言,伯克希爾公司在不具備控股權企業方面的投資,其經濟競爭力反而要比具備控股權企業方面的投資來得好。究其原因在於,伯克希爾公司買到不具備控股權企業的股票價格,要比透過談判整體買下某家企業的價格低得多。
所以,從這一點上看,伯克希爾公司並不像有些投資者所想的那樣動不動就控股公司。是不是整體買下某家公司要考慮許多因素,巴菲特通常列出的標準有五六條,其中必有一條是買入價格是否合理。如果當部分購買該企業比整體購買該企業價格更合理,他同樣會選擇不具備控股權的投資方式。
巴菲特認為,雖然絕對控股權和不具備控股權,兩種方式在會計核算上有所不同,反映在伯克希爾公司財務年報上的經營業績也截然不同,但他從來不以暫時的經營業績論英雄,而是著眼於長遠。
巴菲特說,他在1980年致股東的一封信中就詳細探討了伯克希爾公司不具備控股權部分投資所創造的業績在核算上有什麼不同。
他對股東們說,他很樂意和股東或潛在股東們探討這些話題。他堅信,雖然這部分企業所創造的經營業績不能反映在伯克希爾公司財務年報上,可是它們和伯克希爾公司具備控股權的企業(它們的經營業績可以在伯克希爾公司財務年報上統一反映出來)一樣,歸根到底仍然是屬於伯克希爾公司的,最終構成伯克希爾公司內在價值的一部分。
巴菲特強調,伯克希爾公司究竟擁有整家公司還是僅僅持有部分股權,並沒有特殊偏好。但過去的經驗表明,一方面,伯克希爾公司更多的是大筆投資,儘量避免小額投資,這是因為他認為,如果一件事情一點也不值得去做,那麼就算是把它做得再好也沒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