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頁)
人生幾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難處。
Pat拿出一本40年前的地圖來,讓我們各自找到自己來自什麼地方。一個在南非的開普登,一個在新加坡首都新加坡,一個在西班牙的巴塞羅拉,輪到我卻怎麼也找不到合肥。40年前的地圖只能看到蚌埠,看樣子1960年代蚌埠比合肥有名,我只好說我就來自那裡。Pat拿出她奶奶的照片,一個非常漂亮的年輕婦女映入眼前。美國人對家庭珍貴歷史資料的儲存是我們這一代中國人所不能企及的。Pat又拿出他父母的結婚照給我們看,並介紹說她母親仍活著,住在加尼福尼亞她姐姐家,她每年要去看她一兩次。最後,Pat拿出自己35年前的照片,每個人都驚呼漂亮,惟獨西班牙那小子會說話:“你現在還跟35年前一樣漂亮!”
“you are my best friend”。高興得老太太笑得合不攏嘴。 。 想看書來
美國人的儒雅與瘋狂
在美國,一切都需要你自己去觀察,別人不會主動來教你什麼事情應該如何做。同樣是踏草坪,上海人會很客氣地過來用上海話輕聲地告訴你:“先生,這草踏不起呀”!在美國不會有人對你指手畫腳,他只會在心底裡看不起你,而不會有語言的指責或提醒,甚至不讓你能看出他的表情來。牆上、門上、冰箱上、校園的立柱上的各種提示性標語如此處不準飲水、吃飯、無煙校園等就像是最高指示,被每個人自覺地遵守。感恩節前校園被裝點一新,平靜地告訴你節日的來臨。中國人眼睛大,他看不見,你沒辦法。所以,在過去的電影院裡在放影前會反覆地播送“不許吃帶皮殼的食物”。不厭其煩,但有效甚微。
在醫院工作,美國人襯衣的領子、袖子和褲縫都要熨燙整齊,領帶的顏色與襯衣相配合適。今天的美國人還喜歡穿毛澤東愛穿的那種頻寬大腳褊的質地柔軟的長褲。在實驗室工作,只需穿休閒的衣服。但不管穿什麼衣服,都必須每天更換。在中國,有人一見面就告訴我:“你的領帶打得不對”。但在這裡,你穿襯衣不打領帶也絕對沒人說你錯了。不管男女老少,兩人迎面相遇,你要是不打算與對方打招呼,就別去看人家了。凡目光相視,那是一定要微笑或說問候語的。我常常會選擇美女打招呼,愉悅心情。
剛來的時候不知道,在Cafeteria吃飯,買好了飯,見到有空位就一屁股坐下去,還不時地與美國人打招呼,我以為這是練英語的好機會,而他們總是冷淡地應對。後來,中國人告訴我,美國人講究隱私,一張桌子上只坐一個人或一群認識的人。難怪過去中國人不理解,你們美國女人袒胸露背在大街上轉悠,卻不能在一個船艙裡男女混住。
美國人說話快是大家都知道的,但你知道他們說話非常的輕嗎?兩個美國人聊天或談話題,我與其說是聽不懂倒不如說是聽不見。這樣你就能理解了中國人到歐洲去旅遊,要專門為我們開闢一個飯廳。我同時醒悟到戴耳機學英語是非常錯誤的,而一切視聽材料都不能把聲音開得太大,從一開始就應該訓練耳朵對低音的敏感性。美國人似乎理解中國人耳朵的遲鈍,當他們轉向我們甚至跟在美國住了20年的中國人說話時,立即提高了一點點嗓門。
一次,時間1個時間。儘管金融危機了,但時不時還會有免費的簡餐供應。一塊牛肉、火雞、雞肉或素食三明治,一塊點心,一個蘋果、香蕉或犁子,一瓶飲料和餐巾紙。會前,人們自覺地排著隊,依次拿取,一樣一個,絕不多拿,每有剩餘。講座開始後,人們輕聲地吃著、聽著,不時發出鬨堂大笑聲。講者個個是著名的“相聲演員”,臺下再笑,臺上人的臉上一點反應也沒有。講者會留10…20分鐘時間給大家提問題,時間一到,聽者不問,主持人宣佈講座結束,會場一片掌聲。聽眾將自己吃的飯盒、瓶子、果皮和塑膠袋收好,扔進門口的廢物箱裡。會場乾淨如初。這要是在中國麻煩又來了。首先,除了中國食品似乎不適合這種吃法,湯湯水水和肉魚骨頭易灑難收外,人的因素更令組織者頭痛。記得我讀初中時,曾到一個生產隊裡去幫助掃盲。農民幹了一天活,晚上不讓早睡覺,要到生產隊裡學識字。有油滑的農民不去,一下惹怒了隊長,從那農民白天干一天活掙的10分里扣去2分,並揚言下次膽敢不來,扣5分。我在國內工作的醫院裡也經常搞些學術講座,名曰職業繼續教育,以幫助大家進行知識更新。也有軟硬不吃的,他就是忙,他就是什麼都會了,他就是一個字:“不去”。情況彙報到院長那裡,院長也急了:“扣獎金100元”。
“他們還是不去”。有向院長報告的,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