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說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宣懷在五月初九那天的電奏中,就已經預見到了八國聯軍登陸入京的一幕。
第四章 力挽中國(2)
這期間,由於慈禧太后的慫恿姑息,北方的局勢一發不可收。京津地區的電線杆全被拔起,電線全被拉斷,北京與外界的通訊聯絡完全中斷,琉璃河、長辛店、豐臺一帶的鐵路也全被破壞……朝廷的聖旨只好依靠古老的“八百里快騎”往濟南傳送,再透過坐鎮濟南的袁世凱與各地聯絡。李鴻章這時身在廣州,手段也不低,他派大兒子李經方前往濟南,與袁世凱共濟時艱,濟南就成了臨時的情報指揮中心。
北方的戰火使上海的經濟遭受了巨大損失,各地在上海轉口的貨物無法運出,輪船招商局的營業額不及平時的一半,江海關的稅行到了門可羅雀的地步。更為嚴重的是,英國人已經把三艘軍艦分別開到了漢口、南京和吳淞口,以防不測,還放出輿論,一旦形勢需要時,英國將出兵佔領江陰炮臺、江南製造局以及整個吳淞地區。
盛宣懷再也坐不住了,他不斷地致電長江沿線的總督大員張之洞、劉坤一及山東巡撫袁世凱,互通情報,獻計獻策,同時與寧、漢、滬東各國領事也頻頻接觸,醞釀中東南地區實行“互保”,與朝廷的“撫團滅洋”政策來了個分庭抗禮。這就是說,你朝廷若弄得戰火南下,對不起,我們南邊要“格殺勿論”。你們要“滅洋”,由你們滅去,我們南邊卻要聯合一起,實行“互為保護”。因為憑他的聰明,他知道清廷並無與洋人打到底的決心與實力,弄到最後,少不了又要與洋人講和,說不定今天是“借團滅洋”,明天還會“借洋滅團”呢!後來的事實表明,盛宣懷不愧為一大戰略家,他把後來的事情全預料到了。
南方的督撫思想基本統一了,可以實行“互保”,而北方的戰火何時能滅?盛宣懷這時寄希望於他的老上級李鴻章。李鴻章自甲午戰敗後已經失勢,此時在天涯海角當兩廣總督。他致電李鴻章,勸他在國家危難的關頭出來主持和局。而李老夫子卻說:“國事太亂,政出多門,鄙人何能為力!”他又去遊說張之洞,對他說:“傅相(指李鴻章)督直二十五年,深得民心,若調回北洋,內亂外釁,或可漸彌。”同一天他又致電劉坤一,希望張、劉二人以封疆重臣的資格,向朝廷推薦李鴻章回鎮直隸,拯救萬一。
盛宣懷這時還直接向握有兵權的榮祿直接進言,也是建議調李鴻章回京平亂:“李鴻章督直二十五年,久得民心,威名素著,即調令督直,限十日到津,於平內亂及勸阻洋兵進京,必能做到。”
平心而論,榮祿對時局是看得很清楚的。他對老佛爺的“撫團”政策雖不敢公開抗旨,但對於“滅洋”一條,卻採取了陽奉陰違的做法。在董福祥的甘軍攻打東交民巷的間隙,他想法設法暗中接濟外國使館,送去西瓜、蔬菜和武器,不敢把事做絕,使得雙方在談談打打中相持了五十多天而使館始終未被攻下,而圍攻使館的甘軍和義和團卻死傷千餘。當他的部下,中軍分統張懷芝來到他的府邸請示,到底要不要聽從端王的命令,向東交民巷裡發起炮擊時,他支吾其辭。張懷芝見此狀更不敢自作主張了,便賴在榮府裡不走,非等個準信不行。最後榮祿來個個春秋妙語:“橫豎炮聲一響,裡邊(指宮裡邊)也是聽得見到。”張懷芝大悟,匆匆趕回城牆上,把進口的德國大炮,對準東交民巷使館區後面的空地,重炮齊發……
第四章 力挽中國(3)
這說明在此危難之際,榮祿與盛宣懷也是英雄見英雄,基本觀點是一致的,於是同意了盛宣懷的建議,也力主調李鴻章回京。朝廷遂於7月8日,重新任命李鴻章為直隸總督,以全權大臣的資格與列強談判。
盛宣懷趕緊電告還在廣州的李鴻章:“洋兵到京尚需一月,頃商各領事,如各使尚存,除德國外,似可先議停戰之法,或送中堂進大沽,或送外使到上海,彼此可商。事極急迫,務請師速到上海再籌進止。愈遲遇難,此正不待駕而行之時也!”
他僅僅一商界領袖而已,此時卻在指揮李鴻章了。
“東南互保”中隔江滅火
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終於發瘋了,居然不顧後果,正式下詔與十一國列強同時宣戰,並命各省督撫,召集“義民成團,籍御外侮”,在此之前還命總理衙門照會各國公使,限他們二十四小時之內立即離京,否則就不負保護之責……
令下的當天,張之洞等就表示不服。李鴻章則致電盛宣懷:“亂命不可從之!”公然唱起了反調。盛宣懷則更有甚之,他馳電各地,稱朝廷的這個命令是假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