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說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為朝廷已經被義和團所把持,要大家不要執行。同時又密呈各督撫,勸他們勿聲張,勿執行,勿轉發,否則釀成鉅變。這時的盛宣懷真是斗膽包天,他竟敢指使各地官員抗拒朝廷的命令!
事關重大,事不宜遲,北方已亂,現在必須保住江南的穩定。盛宣懷與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袁世凱等東南一帶的督撫大員取得了一致意見,成了串聯“東南互保”的中心人物,在他的洋幕僚福開森的幫助下,還草擬了與上海各國領事的“互保”條款八條。6月24日(即慈禧下令開戰的第三天),張、劉二人接到了約款八條的電文,表示同意,並稱贊他思慮周密。於是,才有兩江總督劉坤一,命令上海道臺餘聯沅,在此八條的基礎上,緊急與在上海的各國領事會商,從速訂約。
於是,6月26日,長江南北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局面,北京城裡火光沖天,殺氣騰騰,而上海卻是一派和談景象:以上海道餘聯沅為首的中國方面代表團,在未經朝廷許可的情況下,擅自與列強各國駐滬的領事,舉行了一次有歷史意義的會談,簽訂了關於“東南互保”的條約(草約),地點在上海浙江北路的會審公堂,就是滬上老百姓講的“新衙門”。盛宣懷以特殊身份——既非上海道,亦非長江各地督撫,更非朝廷特使,然而卻是這個“東南互保”的幕後策劃者,堂而皇之地也入座談判桌旁。
經過商談,當即透過了《東南保護條約》(即《中外互保章程》)九條,主要內容是: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等內地歸各督撫保護,兩不相擾;長江及蘇杭各地商民教士產業均歸南洋大臣劉坤一、兩湖督憲張之洞允認切實加以保護,嚴拿匪徒……根據這一條約,又制定了《中西官議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十條,主要內容是:上海租界由各國巡防保護;上海道添募巡捕,嚴拿流氓土棍;請各國銀行照常支援錢莊業拆轉輸,以免錢莊倒閉,市面破壞;鈔票照常使用,中外雙方加以支援等等。
這些條款自然符合各國在華的利益,當然也符合中國的當前利益,而且事先都已經密議過來了,所以到了談判桌上,事情就好辦多了,但是還是出現了非常驚險的一幕。
第四章 力挽中國(4)
據當天也參加會談,併為此“互保”出過很大力氣的趙鳳昌(常州人,張之洞的幕僚,晚年居滬)在他的《惜陰堂筆記》中記載說,那天會談為排座位的問題,也是頗費考慮的。會談既然是以上海道牽頭,自然由上海道餘聯沅主持會議,並代表中國方面發言。而盛宣懷是幕後人,不屬於簽約人,按說位子是不便往前排的。但是,餘聯沅這位道臺大人一向“拙於應付”,臨時遇到“突發事件”是拿不出主意的。沒辦法,只好把盛宣懷以太常寺卿的名義硬安排在餘聯沅的身邊,其次才是各省派來的道員。會前又與餘聯沅講好,一旦遇到棘手的問題可以及時與身邊的盛宣懷商量後再作答覆。
果然,會談一開始,“突發事件”就來了。外國領事團中的領袖領事、美國人古納率先發問:“今日各督撫與各國訂立互保之約,倘若貴國大皇帝又下旨來殺洋人,你們遵辦否?”的確,一週前朝廷已經下令與各國宣戰了,你們南方各省難道不聽嗎?此語頗難應付。只見“餘道即轉盛踟躕。盛告餘:‘即答以今日訂約系奏明辦理’。‘奏明辦理’四字本公牘恆言,古領向亦解之,意為已獲諭允,即諾諾,而兩方簽約散會。盛回來,深服予之先見,預與餘道有約,幸渡危境。予亦極稱其迅答四字之圓妙”(趙鳳昌《惜陰堂筆記》)。如今看來,盛宣懷的確身手不凡,到了關鍵時候,該撒謊時就撒謊!
為了貫徹“東南互保”的精神,盛宣懷、張之洞和劉坤一又分別致電其他地方官員,說明這是一個委曲求全之策,要求他們務必顧全大局,一律照辦。結果各地聰明的長官一致響應,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均表示全力支援,這麼一來,“互保”的範圍就從原來的長江一線,擴充套件到了蘇、贛、鄂、粵、湘等十多個省。而在這個時候,北京城內主和的五位大臣都被砍了頭,他們是:前駐俄公使、吏部左侍郎許景澄、太常寺卿袁昶、兵部尚書徐用儀、內閣學士聯元、前戶部尚書立山。所謂旬日之間連誅五大臣,即是指此。
“若非汝等,安有今日!”
果然,北京的主戰派“戰”了沒多久就打不下去了,義和團“刀槍不入”的神話在八國聯軍的炮火下一敗塗地。7月14日天津失守,一個月後北京城被攻破,慈禧太后沒了咒念,方寸大亂,急忙挾天子趕緊逃命,同時一道道緊急命令發往廣東,令李鴻章立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