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情應該是快樂的,友誼應該是快樂的,體育應該是快樂的,藝術應該是快樂。
。▲虹▲QIAO書吧▲
第19節:中國話劇市場為何衰落(1)
中國話劇市場為何衰落
吳懷堯:商業戲劇在歐美歷史悠久,目前已經形成了成熟的產業化的運作模式。但是在中國,戲劇一直都不是很景氣,更不要說商業戲劇的正常的發展,您認為問題出在哪裡?
沙葉新:戲劇要貼近生活。而戲劇目前不景氣很大原因就是面對真實的的生活它掉頭不顧,因為它太真實,不敢面對;而面對虛假的生活它撲面而去,因為虛假能一團和氣。戲劇不是為了觀眾,戲劇不是反映生活。而是為了得獎,為了五個一工程。但誰都不要看這樣的戲。所以我覺得戲劇應該邁向真實的生活。人要活在真實中,戲劇也要活在真實中。但生活不要戲劇化。生活戲劇化會很噁心。生活戲劇化叫裝酷作秀。我個人認為當代話劇最大的問題之一是缺乏真實性,和現實生活無關,缺乏干預生活的激情。
吳懷堯: 20世紀中國話劇我所知不多,您能否給我掃掃盲?
沙葉新:像任何新生事物一樣,中國話劇也有它起源、成長、發展的過程。從春柳社開始,當時的話劇由時代精英、知識分子階層發起,以一種外來形式來反映社會問題,典型如《黑奴籲天錄》。一開始,它就與中國戲曲在思想意識形態上走了另一種路數——反映現實、反映民間疾苦、反映社會問題,“戲劇為人生”的傳統佔了主導地位。這種傾向在抗日戰爭、民族危亡的時刻更顯示出它的力量。建國以後是離開戲劇藝術本質越來越遠的一個時期,話劇基本成了黨的宣傳工具。根據延安文藝座談會的精神,所有文學藝術包括話劇,都被要求成為“螺絲釘”,政治標準第一,藝術標準第二。實際上,1949年以後,話劇是一個逐漸被工具化的過程。你幾乎想不出,從1949年到1976年,有哪些話劇能在戲劇史上留存下來,當然,老舍的《茶館》是個另類,是異數,它是不遵守領導指示而產生的作品,它的存在恰恰證明了,能在文學藝術史上留下來的作品一定不是“遵命”文學。
從1976年到2000年,話劇藝術在這25年中,最為興盛的時期還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個時候戲劇走在其他藝術形式的前面,是戲劇帶動了文學的復甦,現在人們還記得《於無聲處》引發的巨大社會震盪。然而,再回過頭去看那個時期的作品,就不能單單從“轟動效應”來評價了,應該從藝術價值等多方面對它進行理性分析。70年代末到2000年這個階段的話劇藝術,和1949年以後的話劇藝術相比當然是個進步,思想內容上觸及時弊,藝術形式上大膽創新,80年代的話劇在總體水平上要遠遠超出過去70年,但卻沒有高峰,沒有經典,沒有代表人物,沒有新的流派,沒有新的戲劇思潮,所以我的評價也不是很高,也不能很高。這種狀況與1949年以來話劇藝術一直處於“講話的限制之內”有關係,即便思想相當解放的80年代也未完全擺脫“講話”的束縛,對話劇藝術本質的認識尚無新的思維和理念,可能有一些,但影響不大。
90年代以後,中國又進入另一個與以往不同的時代,小平同志提出的社會構想大步地實現,給整個社會帶來巨大變化,這個時期的中國是我們自己所不承認的那個“中國”逐漸被國人接受的過程。社會思潮中,犬儒主義佔了上風,聲色犬馬很自由,就是沒有思想自由,這對藝術本該具有的人文精神帶來了極大傷害。這個階段的話劇,雖然花樣百出、拼命想留住觀眾,但觀眾流失依然很多,好多話劇劇團因無觀眾都無法演出,導演、演員甚至劇作家紛紛“轉戰”電視劇,劇場門可羅雀,越來越小眾化,小到只能自己欣賞了。被定位為“高雅藝術”的話劇是越來越衰落了。
吳懷堯:除了創作之外,當代戲劇創作在體制、市場、教育等方面還存在哪些弊端?
沙葉新:據我有限的瞭解,幾大戲劇院校招生時“走後門”幾乎成了潛規則,這當然是教育腐敗的結果,這樣的招生能培養真正的人才嗎?真的很難說。編劇和導演需要藝術,需要思想,更需要品格,如果這幾方面全都缺失,對整個戲劇事業的發展將有重大影響。至於劇團體制,已經有了很大變化,走向市場。1985年到1993年,我在上海人民話劇院當院長的時候,經費來源已經相當一部分靠演出了,不足部分才需要財政補貼。合併之後的上海話劇藝術中心體制更靈活,演員的使用、編劇的使用基本符合市場化規律,獎勵制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