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使其就歸邊地,擇水草孳牧。彼得遂其生,自然安矣。” 然而,“遺胡殘虜遍郊原,已去而復來,既離複合”,歸附者與未附者錯縱居住,朱元璋很快就改變了主意,多次下令“塞外夷民,皆令遷入內地”對逆命者,用兵剿除,“勿容再聚” ,“地方人十分要打蕩得乾淨” 。
朱棣承認了邊民內徙的現狀,有韃靼歸附者也往往遷之而南。比如,永樂七年九月庚午朔,朱棣命令甘肅總兵官何福說:“韃靼伯克帖木兒等部屬至甘肅,且勿給田土,俱令來北京扈從,漸漸移之南行,散處於便宜畜牧之處。”
元人北撤和邊民內徙,在長城附近造成了大片的空曠地區,長城以北更甚。同時,由於當地居民罕少,宣府、遼東、甘肅等地不設郡縣,而是“遣將擇兵鎮之”,“捍外衛內” ,統以衛所。所謂“舊郡邑守宰盡罷,其戍居兵卒,武吏馭之” ,以數百萬軍民付之武弁,無人“撫循其疾苦,保護其妻孥” 。這對於北方邊境地區的開發和鞏固是不利的。明人認為,邊地諸鎮不設宰守“亦一時權宜”,“文皇乘三駕餘威,圖復郡邑舊制,而鼎成之亟,淵慮未紓” 。從洪武末年就已考慮在邊地充實民戶了。洪武二十六年,置宣府前左右衛、萬全右衛、懷安衛,“民戶不足,調山西諸處餘丁實之”。永樂十二年禮部尚書趙羾來宣府輯遷民,“羾至,披荊斬棘,布約束,分田立市,甚勞悴雲” 。永樂二年立保安州,十二年立隆慶(今延慶)州,“至是始遷民實之” 。但這種工作做得太少了,永樂時期新立者唯保安、隆慶二州,開平一衛而已。遠不能彌補以前大規模遷徙造成的空曠。以當時的國力而言,恢復遷地郡邑建制並移民實之是完全可以辦得到的,然而朱棣所重的是虛華的武功,於此未甚用力。相反,由於大寧都司及各衛所的內徙,萬全都司、山西行都司部分衛所的內徙以及興和的廢棄 ,反倒加重了長城以北地區空曠荒涼的局面。終永樂之世以及後來這種局面並未改變甚至有所發展。曾任明兵部職方郎中的陸容(1436~1494)說:“居庸關以外抵宣,驛遞皆百戶為之,陝西環縣以北抵寧夏亦然,蓋其地無府州縣故也。” 朱元璋的內徙是為了御外,朱棣的內徙是為了防內,儘管都滿足了一時的形勢需要,但卻留下了長久的遺患,其不利於北方地區的開發和邊疆的鞏固是顯然的。
為了防止為北元——韃靼侵擾者所乘,明朝還限制軍民到邊界之外去耕牧,“故事,邊界封界之外,軍民不得擅出耕牧” 。這樣,許多耕地草場,只好荒廢。不僅如此,自永樂時期起,邊外野草也不容其生長,每值秋冬,出塞燒荒,使韃靼人不得近邊放牧,以減少引起事端的機會。“太宗皇帝建都北京,鎮壓北虜,乘冬遣將出塞燒荒了哨” 。
永樂五年十二月癸己,敕鎮守大同江陰侯吳高曰:“爾奏緣邊草盛,欲焚之,最當。第慮旁近未知,或生疑怪,且巡徼軍馬,倉卒難避,屯堡房舍,將有所損。須預報之使備。”
這當是燒荒之始。後來則逐漸形成定製:
焚荒,每年冬十月初間,以草枯為始,本鎮統領宮軍出境焚燒野草,使韃賊不能南牧。
每歲冬,鎮守總兵會同贊理軍務都御史,奉敕移文各路副總參遊守備備禦提調守堡等,尊照會行日期,各統所部軍馬出境,量地廣狹,或分三路五路,首尾相應而行,預定夜不收分投哨探,放火燒沿邊野草盡絕……近年兵馬出境燒荒,俱至二百里外,順風舉火,草莽燒焚盡絕。賊聞兵馬出境皆遠遁,絕無蹤跡。
本來,蒙古族建立了大元帝國之後,經過近百年的經營,長城以外廣大草原地區曾經一度出現了經濟繁榮的局面,所謂“屯田連絡,監牧相屬,宮室相望” 。但是由於明朝與北元政權之間的長期戰爭,由於蒙古族居民的北撤,靠近長城地區居民的南徙,以及限制緣邊耕牧,秋冬燒荒等等措施,使這些地區變得一片荒涼:
永樂八年北征,次凌霄峰,登絕頂,望漠北,(朱棣)顧學士胡廣等曰:“元盛時,此皆民居,今萬里蕭條,惟見風埃沙草耳。”
開平,舊有元之斡耳朵,猶華言宮殿也。今則荒臺斷礎,零落於悽風澹月之間。
沙漠曠蕩,馬力未窮,惟近塞則多山川林木,及荒城廢寺。如沿河十八屯者,其兵墟尚歷歷可數。極北則地平如掌,黃沙白草,彌望無垠。
出得勝口,……過撫州,惟荒城然。北入昌州,居民僅百家。
遷民、燒荒、限制耕牧,使蒙古人不得近邊放牧,可能減少了一些事端。但大片的沃土草灘任其荒廢,是對生產力的一種破壞,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