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稱朝使,索取寶物,或於道途竊盜外夷所貢善馬,或為商販圖利,此皆邊將不謹致然。都指揮為朝廷鎮守邊境,御史為國家耳目之臣,皆坐視不理,可乎?其悉心廉問防閒,不可縱弛’” 。
對於邊將與“外夷”的交往,防禁更嚴。永樂四年八月庚子,“以遼東鎮守保定侯孟善所為非法,降敕切責之曰:‘將之禦寇,猶犬之防盜,犬與盜狎,將何用焉,況復壞朝廷之法!姑貸爾罪。如不改過,悔將無及’” 。永樂八年十二月甲寅,“敕甘肅總兵官西寧侯宋琥曰:‘爾前奏曲先衛頭目有久居沙州令至甘肅者,既至,則當即送朝廷,乃留之不遣何也?禮,臣子無外交。雖為邊將,非為警急及受命權宜行事,宜謹守常法,不宜輕易遣人出境……昔中山王守北京十餘年,未嘗輕遣一人出塞外。當時邊圉無事。中山王亦享富貴令名無窮。爾能遵朕訓,則邊境可安,爾之富貴永遠矣’” 。
朝廷常常命令邊將派人出境巡邏偵察。比如永樂二年正月辛亥,“命宣府備禦武城侯王聰、同安侯火真率騎兵五千人,馬千五百匹巡邏迤北” 。永樂三年二月甲申,“敕武城侯王聰、同安侯火真率騎兵三千人哨■迤北” 。同年六月庚辰,“遣中官山壽等率騎兵由槍桿嶺出雲州北行,與武城侯王聰等會兵覘虜兵。各齎一月糧,每三十里置馬五匹,以備馳報” 。永樂四年六月戊辰,“敕寧夏總兵官左都督何福曰:‘漠北歸人郭大都等至京言,虜俟冬欲南來圓山孳牧,爾宜嚴固邊防。待九月盡,令郭大都為鄉導,遣精騎出塞覘之’” 。
沿邊駐軍,除保護邊內人民正常耕作生活外,本身還負擔著屯田的任務。足食足兵,是中國傳統的軍事思想。明朝尚未建國時,朱元璋就重視屯田。後來,朱元璋曾對馮勝、傅友德說:“屯田守邊,今之良法。與其養兵以困民,孰若使民力耕而自衛” 永樂時期,屯田有了新的發展。永樂三年朱棣敕諭說:
朕即位之初,便思量安養的道理,只要使平民豐衣足食,共享大平,常想著太祖高皇帝時,都著他耕種自食,又積贊起餘糧防備水旱。百姓免得轉輸,軍士並無飢窘,這個辦法甚是兩便……因此上著恁每官軍,依著定的分數下屯,專委官管領,定立賞罰則例,年終赴京比較。每一都司撥旗軍十一名種樣田,只是教恁每勤耕力種,攢下糧食,官府起蓋倉廩替恁收藏起來。
朱棣稱此為“且耕且戰”。永樂四年二月丁亥,“敕山西等都指揮司:‘方春時和,邊民皆務耕種,虜或乘時侵掠,民不得盡力畎畝,宜嚴兵以備。寇至則捕擊,無事則歸屯,慎守疆場,訓練士卒,且耕且戰,爾其慎之!” 永樂九年三月乙酉,“鎮守大同江陰侯吳高言:‘山西行都司屬衛軍士,今或全衛,或什之七八屯種,故操練者少。請留其半操練,以備不虞。’上諭兵部臣曰:‘守備固不可單弱。若兵食不足,亦難興守。宜視其地險夷,制多寡之數。陽和留什之四,天城、朔州留什之三,蔚州留什之二,餘悉令屯種。且耕且守,以為定製’” 。屯田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軍糧供給,減輕了軍民■運的負擔。關於永樂時期的屯田,王毓銓先生在《明代的軍屯》中有很深入的研究,本文就不需贅言了。
楊榮詩句:“關塞有兵嚴號令,屯營無事樂耕耘” ,“猛士防邊嚴警柝,行人駐馬聽泉聲” 。正是永樂時期邊關情況的真實寫照。
2.內徒邊民,燒荒防秋
內遷邊境蒙漢居民,是明初防止北元以及後來韃靼、瓦剌侵擾的重要措施。洪武初,明軍北上,長城內外蒙漢居民大批降附。其時故元政權退居塞外,時窺中原,如何處置邊境降民,關係到明政權的鞏固。洪武四年,中書右丞相魏國公徐達奏:“山後順寧等州之民,密邇虜境,雖已招集來歸,未見安土樂生。恐其久而離散,已令都指揮使潘敬、左傳、高顯徙順寧、宜興州沿邊之民,皆入北平州縣屯戍,仍以其舊部將校撫綏安輯之。” 明人尹耕說:“元主雖奔,遺孽數出沒,且斥堠未立,保聚為難”,因而“部徙吏民於內郡” 。明軍初定天下,無力控制邊外之民,又要防止其為北元所乘,徙民亦是不得已之舉。從洪武四年起,陸續將邊地居民大量遷往內地。四年六月,“徙北京後之民”,又徙“沙漠移民”;六年八月徙朔州之民;九月徙山西弘州、蔚州、定安、武、朔、天城、白登、東騰、豆州、雲內等州縣民;十一月徙綏德、慶陽之民 。
起初,朱元璋主張對歸附的蒙漢等人民就地安置,他說:“凡治胡虜當順其性。胡人所居習於苦寒,今遷之內地,必驅而南,去寒涼而即炎熱,失其本性反易為亂。不若順而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