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過是士大夫之間意氣用事而已。
推斷宋代朋黨之禍特別激烈的原因有兩點:一是由朝廷重文輕武:二是由於權力太過集中。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時期的教訓,藩鎮權力太大,武人粉墨登場,紛紛稱王稱帝。趙匡胤自己也是這樣黃袍加身的。所以採取了偃武修文的國策,極力抑制武將,重文輕武漸漸成了風氣。透過一系列措施的實行;武官的地位就非常低下了,即便有才能的武官也得不到選拔與重用。這樣一來,使得那些有才華的人都不得不靠這個從政。宋太祖全面控制了各州郡的政權、軍權、財權和司法權,加強了中央集權。一反五代時期君弱臣強,地方上節度使的權力太重的現象,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所以那些有特殊才能和想建立功名的人,都開始在京師穿梭遊走,四處尋找門路。而當時的京師,不是像現在的立憲制國家一樣設有國會,可以有很多人一起議論國家大事,實際能參與國家政務討論的,只有宰執(宰相與執政簡稱。宋先後以同平章事,尚書左右僕射,左右丞相為宰相,以參知政事,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樞密使、樞密副使、知樞密院等事、同知樞密院事為執政,合稱宰執。)這樣的人而已。其次則是少數的如館職(宋初沿襲唐代制度,置史館、昭文館、集賢院,合稱三館,都在崇文院內,後來又在崇文院內增建秘閣,另置官屬,三館和秘閣總稱崇文院。三館有直館、直院、修撰、檢討等官,秘閣有直閣、校理等官,這些官都稱為館職,掌管三館、秘閣典籍的編校。宋神宗元豐年間改革官職,把崇文院併入秘書省,秘書省的著作郎、校書郎等也叫做館職。北宋的館職要求很嚴,一般文士要經過考選才能授職,南宋後授予漸濫,不象北宋時受人重視。明、清兩代稱翰林院、詹事府官員為館職。)臺諫(官名。唐時,臺官與諫官分立。唐、宋侍御史、殿中侍御史與監察御史掌糾彈,通稱為臺官,諫議大夫、拾遺、補闕、正言掌規諫,通稱諫官,合稱臺諫。清代統歸於都察院,職權不再分別,雖亦統稱臺諫,與宋之臺諫性質有所不同。臺官指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其主要職務為糾彈官邪,是監督官吏的官員;諫官指諫議大夫、拾遺、補闕、司諫、正言,其主要職務是侍從規諫,是諷諫君主的官員。自宋代開始,開了臺諫合一之端,兩者事權相混,諫官也擁有對百官的監察權。宋代臺諫,實即御史臺、監司、諫官連稱。《宋會要?職官》四五之四三:“天子耳目,寄與臺諫,而臺之為制,則有內臺,有外臺。外臺即監司是也。”後世廢門下省,諫官隨之廢除。明代給事中職兼前代諫議之責,因此稱給事中為給諫,而通稱御史為臺諫。)這樣的人,他們都是宰執升進的階梯。為何如此的一個大國,人才如此眾多,卻只有這麼少的位置可以成為樹立功名的憑證呢?難怪有這麼多人相互競爭了。
《中國曆代黨爭》第五章(2)
所以,宋朝的歷史,實際上就是爭奪政權的歷史。小人爭鬥是為了謀取私利,而好人也因為要實現自己的報復而不得不與其爭奪。因為爭鬥的很急,便難免會出現意氣用事,彼此互相詆譭,而將朋黨的名義加之於對方。於是*與舊黨相互傾軋之禍,便從始至終一直貫穿著整個北宋。
第二節 宋仁宗鬧離婚引起的大規模罵架事件
宋仁宗郭皇后是宋代第一位被廢黜的皇后;郭皇后被廢事件是仁宗時期宮廷矛盾摻雜朝臣鬥爭的產物;其主要原因是仁宗不滿劉太后的垂簾聽政;同時也與仁宗作為少年即位的皇帝;與其母親、妻子之間的感情糾葛有關;另外;朝中大臣的介入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其結果則是直接導致了宰執與臺諫鬥爭的公開化,困擾北宋一代的“黨爭”也由此揭開序幕。
宋仁宗趙禎是宋朝的第四任皇帝,狸貓換太子就是說的他。他13歲登基,24歲才開始親政。仁宗在位42年,是兩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仁宗早年生活在養母劉太后陰影之下,作為一個守成之君,能守祖宗法度,性情文弱溫厚,其武功謀略不及太祖、太宗,在與西夏王朝的長期對峙中表現平平,宋王朝屢戰屢敗,軍事上處於弱勢地位。然而,仁宗知人善任,也想解決當時社會存在的諸多弊端,提拔重用了一大批對當時和後世都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因而其在位時期名臣輩出。總體而言,仁宗算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他的一生充滿了悲劇色彩,但其中也不乏悲天憫人的情懷。
仁宗趙禎的母親李氏本來就是劉皇后的侍女,因為被真宗看中,成為後宮嬪妃之一。在趙禎出生之前,真宗有過5個男孩,但都先後夭